- 注册时间
- 2011-11-4
- 最后登录
- 2011-11-4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5
- 精华
- 0
- 帖子
- 1

升级   10%
|
二战前的德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筹备。因此在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它根本不必在经济方面做什么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用实现那些苦楚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员之后,德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 一个国家战时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其技巧成绩有亲密的关联。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首次试图发展与策略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控制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对付起来的,并不一个整体的计划。因为这些经济控制手腕决议了每一个工业部门得到的原料和资源的数量,所以这些相关的控制部门就取得了对整个德国经济进行组织、调配和把持的重要权力。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后,其重整军备政策是在考虑了从前的教训教训之后制订出来的,因此能够比一战时期更加完美地及时完成经济生产向战争方面改变的计划。下面将对第三帝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做一些简略的回想。 一、1933年到1936年,前期的战争努力 在1919年凡尔赛公约之后,德国国防军就在为德国的重新武装而机密努力,但是直到希特勒上台时为止,德国的总体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和平国家通常的那些经济需求上的。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经济开始向总体化的重整军备目标转变。这样的转变,是与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而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又是由希特勒在《我的斗争》中所明白说明的久远目的所决定的。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能够从以下两个政治口号中得到精辟的概括:一个是“扩张国土”,另外一个是“征服生存空间”。在德国1936年的“四年计划”和1937年的《霍斯巴赫会议记载》(注)中,都详细地对这些目的做了说明。 这些外交政策的基本,是以项雄心勃勃的军备计划。到了1936年,德国的军备力气已经遇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法国等国的军备力量。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纳粹德国的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估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称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为1%(见下表) 年度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3―1938年的平均值 德国 金额(10亿帝国马克) 1.9 4.1 6.0 10.8 11.7 17.2 8.6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6 8 13 13 17 10% 英国 金额(10亿英镑) 0.1 0.1 0.1 0.2 0.3 0.4 0.2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3 2 5 7 8 4.7% 美国 金额(10亿美元) 0.5 0.7 0.9 1.0 1.0 1.0 0.8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1 1 1 1 1 1 1% 1美元=2.5帝国马克,1英镑=4美元,1934年时1盎司黄金价格为35美元。 (摘自卡罗尔-贝雷尼塞:《总体战的设计》) 由于德国中心政府的财政资产(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区)在1933年到1939年之间只能负责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所认为了担当如此庞大的开销,就必须建立起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 德国政府为了不让公众看到政府为了重整军备而负担着巨额的债务,发行了一种“冶金研讨所证券”。“冶金研究所”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机构,它的资本由各重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这种证券偿付军火购买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伟大的信贷。在1937―1938财政年度快结束时,已经发行的冶金研究所证券面值达120亿帝国马克,到战争爆发时实际兑现的只有15亿帝国马克。到了1939年,军火生产商手中到期兑现的冶金研究所证券由不付本钱的国库券取代现金支付。这样,德国政府(专制者)就节制了德意志银行和德国的全体信贷权。 以下是德国政府1933年到1939年9月的收入和开支情况汇总: 国内税收、海关关税和其他来源818亿帝国马克 冶金研究所证券105亿帝国马克 税收债券31亿帝国马克 短期信贷69亿帝国马克 长期信贷167亿帝国马克 总计1190亿帝国马克 ======================================= 军费开支600亿帝国马克 其他所有开支590亿帝国马克 (弗里茨-费德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费的张罗》,1962) 在希特勒执政的初期,制作军火的原料和农产品都产生过短缺情况,部队的汽油贮备也行将耗尽。这种物资短缺是德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刻薄条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料到军费开支,又要满意民间的经济需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国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收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权。 第三帝国最爱好标榜的造诣之一就是解决了德国宏大的失业人口问题。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着军火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畸形繁华发展。“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些失业雄师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尽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置力增加了。当然,德国海内基础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门路之一,纳粹倡导德国的人民大众一种朴实的、农夫式的俭朴生活,求饥寒不求豪华。号令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换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等食品店里出卖,享受这些甘旨被宣扬为非德意志的、罪行的和腐化的行动。一般的中产阶层厚味如热带生果、进口肉类、咖啡、白面包和新颖黄油,在德国的市道上也不是常常可能见到。总体上讲,在当时德国这种“大炮代替黄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问题。 除了国内的艰苦以外,德国对外贸易的条件也变坏了。1933年之前,德国曾经因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获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的价钱不断下跌,原材料、食物和半成品的价格却一直上涨。这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度是十分不利的。德国政府官员就曾经考虑过,如果军备扩张速度保持不变,就从1935年秋季开始在德国国内履行食品配给制度。武备水温和生活水平同时提高,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任命戈林担负原料和通货部的调停员,随后又任命他为这个部的经济和谐员,专门负责解决这个令人懊恼的问题。1936年之后,德国应用进步的工业产品向中国、丹麦、苏联和东欧各国换取了大批农产品和原料。但是德国国内消费品缺乏和大众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彻底解决。 燃料问题比对外贸易和原料供给方面的问题都严峻。这是后来在1936年制订备战的“四年计划”的主要原因。德国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斯湾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还从匈牙利和爱沙尼亚进口少量石油和油页岩。德国国防军曾经起誓要在德国生产出人工合成汽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及考虑到战时不依附国外的石油起源,就必须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产燃油。这个任务交给了规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钢铁和橡胶方面自给自足化的尝试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费品方面的尝试一样,最终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胶工业除外)。 注:《霍斯巴赫会议记录》,DasHossbachProtokoll,HossbachMemorandu。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上校。他以记载官身份加入了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首脑会议,记录了希特勒讲述的纳粹德国侵犯扩张计划的细节,并在11月10日将其收拾提交给总顾问部。从下战书四点到晚上八点,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长篇大论,并具体地论述了驯服各个国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征服奥天时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凑合苏联的重要的初步行为。后来纳粹德国按照这个次序开始了战争举动。缺席会议的有希特勒、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这份会议记录后来成为1946年纽伦堡审讯中的重要证据。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备战规划”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告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当的义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白手起家”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乏“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度,因此从深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干保障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换言之,也就是为德国获取食品和原料的来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知足人民的需要,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范畴内保证人民的生活前提,另外一个是发明若干能“自给自足”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尽力。在四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援助消耗巨大的战斗。要尽所有气力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入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唆使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从一些缉获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部门为德国篡夺原料产地做出的一些建议和奉献。这些倡议得到了戈林的支撑,但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陈词滥调,即德国如何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与德皇的军火和经济巨头们在一战当中所做的同样提议比较起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国的经济自力更生与扩大主义接洽起来。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终极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附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自己负责的四年计划委员会。 德国涌现了以戈林及其心腹为中心的一个特别团体,把握着全国的商业、生产、公民经济和原料分配――可怜的是,在兼任空军头子的戈林引导下,这种分配必定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以及遍布德国各地的所谓“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倾斜,因而基本就不可能是公正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间,四年筹划的组织和目标几回改变,但从1938年夏季开端,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计划职员把发展那些与设备机械化军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重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念头的工厂。从宣战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但是并没能毁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沓耽搁的风格。这样一来,当时制定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然要常常修正,数量多得不合理,时间期限短得分歧理。重要战争物资的生产本应当由军方控制,但是也被放进了四年计划那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的计划之中。同时,四年计划下属各部门各自为政,通常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斟酌资本的周转、生产的周期、劳动力的分配和运输的道路,因此这些部门经常是产生过错的本源。当然,这种体系也有必定的机动性,在某些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部门主持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打算在德国的战争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进行确实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业部门中控制个别的项目。但是可以从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看出它的各种运动的范围。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产业总投资额的50%。在四年计划的投资中,出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火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尽管一些生产名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仍是比较胜利的――最少德国政府的见地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素来没呈现过重大的短缺。 (1)1936/1942年德国各主要军事工业部门产量情况比较表(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铝 9.8 26 168%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炸药 2.0 15 650% 钢 1921.6 2048.0 6% 铜 6.14 4.11- 24% 镁 1.3 3.0 103%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迪特马尔-佩钦纳,《自给自足的政策》) (2)工业投资增加情况 1928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制造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1717 700 1221 1637 2208 2952 359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49 86 116 156 209 256 消费品工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698 360 415 522 635 739 83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52 60 75 91 106 120 (来源同上。需要注意的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的工业投资额均大幅度降低) 尽管军工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投资,但是消费品工业的投资也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长。德国政府担忧消费品的短缺将会导致不可整理的局势。 德国工业投资结构在1938年和1939年的转变说明,经济系统的累赘日益加重,需要政府不断地加以调剂,以便使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平衡得到改正。固然经济上出现了这种状态,但是人们不能因此推理说,因为军备开支如此之高,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纳粹思维的唯物力论造成了生产状况的极度缓和,国家经济构造的变化使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同时也使战争的引诱力增大。同样,德国那种以备战为基础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存在极其危险的局限性。即便社会公众舆论未对这种战役经济发动加以妨碍,这种经济也只有在不断暴发危机的情况下能力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1939年到1945年:战争经济确实立 战争爆发伊始,德国与其脆弱而无准备的邻国相比,在战争物资的储备方面享有优势,从而获得极大的利益。这样就使得他们得以利用闪电战战术,在持续两年的时间里接连取得成功。但这并不象征着纳粹德国在战争预备上的那些欲望和目标得到了实现。尽管德国的大局部资源均划归军用,但是它的战争机器并未能如它的宣传鼓动听员所说的那样,成为不可抗拒的巨人。1939年之前,德国有两种相互抵触的倾向处于不稳固的均衡之中。一种倾向是搞战争经济。另外一种倾向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纳粹党在名义上是团结一致的,然而在对这两个偏向的见解和应该采用的措施上存在严峻的不合。最后由希特勒拍板决定,为了避免民心低落,在德国进入战争之前的一个阶段,必需使德国人民的生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德国也得以借这个机会大量囤积非武器方面的战争物资――到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同时,德国军方还囤积了许多皮革、布匹和丝绸(可以用来制造下降伞等战争物资)。这些都是战前的努力结果。事实上,与英国在1940年困顿的处境相比,德国人民的生活在该年达到了战时的最高程度。从被占领国家运来的大量农产品、肉类和奢侈品繁荣了德国的市场,被占据国家支付的巨额占领费更使得德国得以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搜刮一空。而英国却不得错误根本民生物资实施严格的配给制度――肉、蛋、糖和水果的消费量分离下跌了27%、56%、35%和56%,糖果、黄油、茶叶和咖啡的配给量简直是零。1940年到1945年诞生的整整一代英国孩子在1946年之前没有见到过香蕉。 另外一方面,只管存在良多的内部问题,但是事实证实,由中央统一计划经济问题这种策略对当时以战争经济为中央内容的德国来说是准确的,就象在战场中集中使用兵力的准则一样,对战时经济的掌管越集中化,其效力就越高。就象前面的数据所解释的,英国的战争准备极糟,战争爆发后的对经济的抽象计划和管制也不实用于英国那种民主政治制度。 战争爆发后,德国树立了上夜班、节假日上班和嘉奖加班加点的制度。工人们在战争初期很乐意延伸工作时光,以便换取加班费。某些部门的工人天天平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到12小时(不包括后期的奴隶劳工)。1940年1月,德国新征召的工人数量达到了140万。到1942年降落到了80万――主要原因是因为外国劳工的弥补以及建立了公道化的劳动分工轨制。 从武器的生产数量和工人薪金的变更等指标来看,1940年和1941年的经济动员规模并没有扩大。甚至一系列与战争努力有关的法律因为后果没有预期的显明,也在开火后未几就被废止了。这样,限制工人自在流动和解冻最高工资两个德国劳工政策的核心指点方针都在无形中生效了。德国工人的平均薪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之间增长了10.4%。德国妇女的动员并不象英国那样有效。德国人的传统观点始终认为妇女的工作岗位就是厨房和缝纫间。英国的妇女劳能源在开战后增长了18%,大量妇女补充到军工生产、后勤、交通、农业等部分中。统一时期,德国的妇女劳动力数量却在一直下降。1941年之前,德国兵工厂的人数只增加了11%。兵工厂的大生产直到阿尔伯特-施佩尔掌管这方面个工作时刚才开始。 当战争迁延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得多时,德国建立了一种能够充足满意战争需要的体制。此时也是经济动员的第二个阶段。希特勒不得不否认,闪电战没能打倒苏联伟人。到1942年年初,他对速战速决已经不抱任何盼望了,因此有必要从新拟定战略计划。德国国内、被占领地域以及德国卫星国的战争经济发展方向,跟着两个人的职务任命而有所变化。一个是施佩尔到任武器和军事工业部部长;另外一个是弗里茨-沙克尔在1942年春担任劳工部长。施佩尔倾向于搞集权,但是为了进步生产力,他也批准工厂增强管理方面的自治。在拟定计划方面,新的办法代替了1942年以前那些老的程序,因为这些老方式已经由于各式各样的权力奋斗、争权夺利和随便修改而变得不适用了。施佩尔搞集权的方法一开始就受到戈林和德国国防军内部某些部门的反对。尤其恐怖的是来自戈林的恼恨和嫉妒。施佩尔曾经自嘲为“在德国空军司令官监督下、根据‘四年计划’掌管军工生产的总负责人”。由于施佩尔的任命,戈林的“四年计划”宣布结束。但是这个名词在德国投降之前一直应用着。 1942年,德国最高统帅部下属的防备和军械部门并入德国武器和军事工业部。德国海军下属的类似部门也走上了同样的途径。到1944年,施佩尔还设法把持了德国空军属下的兵器军械部门。这样他便可以对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军队的计划部门进行压抑了。后两者曾经负责做出全部的重要决定。这样,施佩尔就完成了国家经济的总动员计划。他当初掌管了除负责征召劳动力方面以外的全部军工企业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四年计划”领导生产的权力现在都归了施佩尔。这些权利包括:现有生产计划的制订权和履行权;更改方案的最后决定权;设置新的生产部门;原资料和半成品的分配……。即使海军和空军想法保存了对一些船厂和飞机厂的控制,施佩尔还是能通过给予或拒付原材料的方法来控制他们。 这种集中控制的第二个特色是,激励私家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工业自我治理机构以及在各工业部门内部设置有威望的委托署理机构和联营机构,德国第一次可以使大规模生产体系尺度化,并从中得到好处。无论是位于埃森的规模巨大的克虏伯兵工厂还是西里西亚地区只有十多个人的家族小工厂,都可以按照同一的标准生产同样规格的枪管、枪弹、齿轮和其他产品。这种新的掌握体系对于经济和生产是有宏大好处的。1940年到1944年,均匀的武器产量增加了两倍。最值得留神的是,在此期间消费品的产量只有少许下降。与外国察看家的冀望正好相反,踊跃备战的德国工业总产量在全部战争期间均坚持连续增长的势头,即使1945年最初的那几个月也是如斯。 1942年后,独一不受施佩尔部长管辖的一个部门就是就业总委员会。1942年3月27日颁布的一个命令划定,沙克尔对就业大军负有监视和统制之责。在此以前,根据四年计划的规定,这一职责由多少个部门分辨负责。 沙克尔特殊注意依照武器和军事生产部的需求征集和分配劳动力。这种体制在后来的战争岁月中又有所扩展。这位掌管劳工的头头获得了迄那时为止劳工方面最大的权力。为了增添劳工的数量,他个人有权力公布法令、采取必要的办法,以及制订他以为需要的政策,而置劳工部于不顾。因为各处所主座的支持,沙克尔的权力得到了坚固。1942年4月6日,他颁布法令发布这些地方长官是他的代办人。沙克尔是制订劳工政策的最高官员,而他最关怀的是从国外征集劳动力。其次是对德国的工人进行等级评定。最优良的纯熟工人可以得到最优厚的供应跟丰富的奖金。沙克尔的工作行之有效,仅1942年一年,德国的劳工数量就增加了130万。 增加的劳工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征集本国劳工。沙克尔和法奸皮埃尔-赖伐尔规定,法国每提供5个意愿劳工,就可以换取开释一个法国战俘。法国的警察在片子院和咖啡馆里兜捕青丁壮劳动力,把他们带到警察局,而后运往德国――很多人利用回法国休假的机遇逃往英国和西班牙,或者在国内参加了地下军。法国一共输送了60万名劳工。在荷兰和比利时则主要是依附通敌分子们的诈骗宣传,以及萧条和失业的威力,送去了35万人。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签定了相干协定,很多意大利劳工在签定合同后被送往德国,主要是建造工人,在托特的“大西洋墙”筑垒体系中工作。假如说这种征集在西欧主要是通过被迫登记和被占国政府的配合,那么在东欧和中欧,就完整是赤裸裸的奴隶抢夺了。这些外国劳工工作条件恶劣,养分不良,工资很少,又受到轻视和迫害,待遇仅仅比集中营那些奴隶劳工要好一点罢了。因为这种蛮横罪恶的劳工政策,沙克尔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正法刑,丢了生命。 德国劳工动员情况(单位:万人) 德国劳动力 外国劳工和战俘 总计 男 女 共计 1939年5月 2450 1460 3910 30 3940 1940年5月 2040 1440 3480 120 3600 1941年5月 1900 1410 3310 300 3610 1942年5月 1690 1440 3130 420 3550 1943年5月 1550 1480 3030 630 3660 1944年5月 1420 1480 2900 710 3610 1944年9月 1350 1490 2840 750 3590 (迪特马尔-佩钦纳,《德国劳动力的动员》) (需注意,这个数字并不是指工人的数量,而是包括所有依据战争须要而被征召的劳工,包括纯熟工人、非纯熟工人、农业劳工和从事其他生产的劳动力的总和――幽灵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德国劳工政策的两种重要趋势。第一个是用强行征集外国劳动力的做法,至少在数量上补充了德国男性劳动力的不足;第二个是,由于思惟意识上的阻碍,增加女性劳工数目的做法失败了。但是不论怎么说,1944年德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与1939年大体持平,生产效率却提高了。军火工业的某些部门在1944年之前,曾经出现过生产激增的情形。相似的还有化学工业部门(产量增加了30%)、内燃机生产和燃油工业部门(增加了85%),电力工业部门(发电量增加了26%)。而且德国人民的吃食也是在战争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后才逐步变坏。1943年以前,德国国内对所有消费品实行严厉的配给,再加上被占领国家源源不断的贡款,以及卫星国的进贡,德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绝对其余欧洲国家还是比拟高的(前文所说“德国国内消费品短缺和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彻底解决”,是同美国、加拿大、瑞士、瑞典等国家,以及一战前的德国自身比较而言的)。 下表阐明了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向德国缴纳占领费和纳贡的情况,单位为亿帝国马克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