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880
- 精华
- 0
- 帖子
- 293

升级   76%
|
911纪念馆馆长乔.丹尼尔斯。
追访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
在大坑上建成6米深、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
911十年后 留念馆馆长揭秘世贸重建理念
本版文图:新快报特派美国记者 曹晶晶 特约记者 郭晨琦 发自纽约
从世贸中央7号塔的十楼鸟瞰,宏大的世贸遗址重建修建工地的一角,有一座醒目标修筑未然成形,这就是“9·11”国度纪念馆。
之所以醒目,是源于两个陷入地下的方形瀑布水池的设计。911纪念馆馆长乔·丹尼尔斯说,这一设计很好地体现出设计师“倒映虚空”的理念,意在提示人们反思这里曾经失去的存在。
馆长谈为什么要修两水池
代表两座大楼的消逝
在昨天的消息宣布会上,乔·丹尼尔斯对于这一设计充斥信念,他信任水池的设计必定会让每一位参观者从内心觉得震动。丹尼尔斯说:“我相信这个纪念馆会让人感到强烈的震撼,由于这种虚空和失去的感到就是当年阅历过这起事件的人们的实在感想。当然,它也象征着两栋大楼的消散,是人们看到这种场景时心坎感触的一种体现。在这一天,有近三千名无辜者可怜遇难,因而,可能对这一点有所反应的设计应该会让人印象深入。”
因为受到各方的关注,“9·11”国家纪念博物馆设计方案的竞争显得尤为剧烈。
在可怕袭击产生两年多后,2004年1月14日,34岁的以色列建造师迈克尔·阿拉德跟71岁的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独特提交的设计方案最终怀才不遇。乔·丹尼尔斯说,这一设计方案占地3万多平方米,将世贸双子大楼留下的大坑建成6米深、各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周围的人工瀑布最终汇入池中心的深渊。用四处的水声掩蔽闹市区的喧嚣。
我要回到曼哈顿下城
那里有良多失踪的灵魂
世贸双子塔在经历悲剧后,重建的主意历经长时光争辩。
终极建设的6座世贸大厦,其中包含一座高1776英尺的高塔(名为自由塔)计划入选。而自在塔的设计师就是犹太人丹尼尔·里伯斯金。
在未几的将来,世贸核心将再次呈现在纽约的天涯线上。
里伯斯金的名字老是和一系列历史象征浓重的纪念性建筑相连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斗博物馆、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等。这些建筑使得里伯斯金在当代建筑界自成一家,甚至被贴上了所谓“创痕建筑”的标签。
“911那天我在柏林办公室上班,犹太人纪念馆行将开放。我刚想不要再做和历史有关的名目。然而,911让我晓得历史是不可捉摸、深不可测的,这悲剧性的一天改变了纽约也改变了全世界,它衔接着从前和未来。我对自己说:我要回到曼哈顿下城。我感到有很多失落的灵魂,我跟自己说:这不仅仅是建筑物,而是记忆。”
里伯斯金的世贸中央重建打算自2003年中标之初就争议一直,对于延伸工期和转变方案的猜想从未平息。在里伯斯金的计划中,新建成的高达1776英尺的自由塔将耸立在基地外围,而一组多少何形的高塔则将缭绕着世贸双塔的遗址,构成公共空间,还有一半的处所留给纪念馆。
建设六座大厦与自由女神像响应
“怎么样召回记忆,怎么样可以把3000多人的记忆用在世贸遗址里?当我思考如何设计时,我斟酌了该用什么来作为符号提醒咱们每一天的发生。”里伯斯金在谈到世贸建筑群的设计灵感时说。里伯斯金回想,当年本人作为一个移民,和许多人一样,是坐船来到哈德森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让人冲动万分的自由女神像。“这就是我想要的,自由,才是纽约的特色。”所以里伯斯金说,世贸遗址的重建重点并非再建一座两座高楼,而是建六座大厦,正如自由的火把,与自由女神一唱一和。
自由塔1776英尺
那象征1776年的独立宣言
在六座大厦里,最高的要属自由塔。自由塔的设计高度是1776英尺,这个高度将使它超过有名的帝国大厦,成为全美第一高楼。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建筑物,自由塔有时看起来就像本来双子塔楼呈长方形,有些角度看起来则像个伟大的方尖碑。塔底和塔顶的墙面偏转了45度,塔身有交织的三角形切面。
在谈到自由塔的设计理念时,里伯斯金认为高楼不应该仅仅以高度取胜,因为总会有更高的楼。然而假如它的高度有了意思,所有就不同凡响了。自由塔的1776英尺,象征着美国通过独立宣言的1776年,是自由、独破的象征。
遗址重建都基于记忆和生命
里伯斯金很器重好的街道的主要性。“纽约是一座机遇之城,不应当只是为在办公大楼里工作的白领而建的,对像我父母那样的一般蓝领,辛苦工作的移民,这个城市又能够给他们什么呢?”
里伯斯金父亲是一位油漆工,我母亲在制衣厂工作。他常常想,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关怀的是有不好的街道。应该有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让他们在城市中融入天然。在四周上班的人可以中午来这里吃一个三明治,晚高低班后可以和友人约在这里会晤。所以,里伯斯金以为这才是纽约的重点,即生活在纽约的人。全部遗迹重建都基于记忆和性命,基于生涯在纽约的人。
(义务编纂:吕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