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是他心理状况产生了基本变更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3Rank: 3

升级  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4:27: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相关的主题文章:

  
   始终用轻淡的笔调苍白的描述着.
  
   BATHROOM
  
   武大的弟弟武松上火了
  
   ただすべての背?いで、毕生?命自分の信心を?持で
  
   可是我的精力状况不是很好
  
佛说了些什么?容易理解吗?我告知大家,佛所发现的人生真理,十分的简略,甚至简单到我说出来大家都不敢相信。佛自己当初悟出这个真理 时也不敢相信,书上说,佛悟道后,不想也不愿把自已悟到的真理传授给别人,怕被别人嘲笑。佛所悟的真理,以及49年说法传道的内容,其中心就是五个字:别胡思乱想。做人能做到不胡思乱想,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清明安祥,烦恼苦楚也随之而去。佛经上所说的四万八千 法门,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观空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参话头也好,以及别的,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想通了就好。同样是吃饭,过去是糊里糊涂吃饭,现在是明清楚白吃饭;同样是睡觉,过去是七梦八梦睡觉,现在是脚踏实地睡觉。马祖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就是这个意思。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腾云跨风,万人朝拜,或者其它不着边际的奇迹,那都是妄想,都是外道。
  什么是禅?不要痴心妄想就是禅。
  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要害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饰了佛性,是所有众生陷溺不悟、流转六道的起因。
  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始终打到阿赖耶识,全体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清除妄想的水平,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外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只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光,却是很可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尽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法有别的另一种有意思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醒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 ,佛是已觉的众生。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仍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毕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况产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晶莹安静,没有任何困扰,活力勃勃,更有活气。?
  我们天天忙繁忙碌,上下左右,东张西望,而佛说不定就紧贴着我们背地,在窃笑我们的糊涂,我有时和人开玩笑说,只要我们忽然来个急回身,就不定就能和佛撞个满怀。悟道成佛,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古代、古代的禅师们开悟的故事不是很如许?不要把开悟设想成升天羽化 之类的,开悟只是平常事,就象放下肩上的重任一样平常。一个人人品正,一心一意地做人,就自然而然鼎盛成佛了。
众生有别,但佛性无分离,在圣不增,在凡不关;佛心不二,自性空寂,如罪之无内外旁边,即使有约束,也是自心无明所至;只要攻破时空因缘,超出圣凡分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学佛成佛难不难?对于不发心,或发心不够的人来说,当然难,就象考大学,对于不读书, 或读书不必功的人,当然很难,但对于读书居心的人来说,考大学就不难,不是很多人都上 了大学吗!学佛也一样。成佛又不是成给人家看的。有人总以为成佛是奇观,而不理解成佛 本是平常事。在他们眼里,成佛么,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有三十二相呀,有八十种好呀, 或者肉身不烂呀,有多少多少舍利呀,真是执迷不悟的妄想!即身成佛是人生境界上的成就 。?
  既然学佛,就应该发大心,起宏愿,学佛就应当想着要开悟成佛。然而咱们必需清 楚,二心想着开悟成佛,自身又是一种凡夫贪执,凡夫妄想。有贪执有妄想就起懊恼。带着 一身世俗习气的凡夫,才开端学佛,又增加一种贪执,一种妄图,一种烦恼。事实上确切这 样。由于凡夫在世俗社会中生涯,长期熏染的贪执习惯跟妄想习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学佛,正是要打消凡夫身上的贪执习气和妄想习气。而所谓的开悟成佛,恰是不贪执没有妄想的境界。
  一个刚发心学佛者,首先不要专心想着开悟成佛,而应该首先在排除贪执习气、妄想习气高低功夫。这是学佛最可靠的基础。基础越扎实,成就过程就越顺利。
  开悟了是否就是成佛了呢?不一定。这就取决于开悟者日常修行功德是否圆满。如果日常修行功德圆满,那么,一悟即至佛地。如果日常修行功德不够圆满,比如行小乘之道,那么,开悟只是见佛。依据佛经记录,我觉得早期佛教,即小乘佛教时代,包含释迦世尊,那时所谓的悟道,实际上只是见佛。见佛到成佛,还有很多路要走。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但不是文字上的圆融无碍,而是表示在弘化众生过程中的圆融无碍,表现在世间众生领受佛法利益过程中的圆融无碍。佛法凝固为文字,凝聚为《大藏经》,只是佛法为便利俗世众生的一种幻化,一种示现。众生通过《大藏经》,通过文字,然落后入给自己人生 带来切实受用的日常修持中去,而决不能停留在"噢,佛法就这么回事",把佛法当成了常识。这是历代高僧大德忠告了上千年的大戒。
  佛是觉行同时美满的人。释迦世尊悟道以后,还风里来,雨里去,托钵行化四十九年。如果没有这托钵行化的四 十九年,释迦世尊也只是个自了汉而已,甚至也没有后来轰轰烈烈的佛教事业。大乘佛教与 小乘佛教差别的基础点,就在于是否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功夫。大乘佛教一开始就在日常 生活里修行,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入道,基础功夫深沉扎实,一旦开悟,结果坚固, 个别不会退转,不象有的修禅人,打坐几年了,总算有那么一点点定,可是一出定,走回日 常生活,还是一身旧习气。所以,我认为,尤其在现在物资丰盛、人心难定的时..代,学佛者 从日常生活中起修,比拟稳当,轻易成就,直接从日常伦理道德入手,检查自己,束缚自己 ,保证修行一日,功夫上进一日。?
  要盼望佛教对人生真正有辅助,改良人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起信。信佛,是学佛的第一步。所以《华严经》首先强调的就是起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要实信,要 一心一意信,不能见异思迁信,想起来才信一下,那是不行的。?
  人们对佛教起信以后,我们还是要查究一下,到底是正信还是邪信。 好比说,有人为了求神通而信佛,有人为了求升官发财而信佛,有人为了混口饭而信佛,这些都是邪信。一般说来,一个人起正信还是起邪信,与起信的因缘有很大关联。起信的因缘是善事正语,普通就起正信;起信的因缘是外道恶趣,正常就起邪信。实际上,决议一个人是正信还是邪信,从根本上说,是这个人的发心行愿。行愿正,就是正信;行愿邪,就是邪信。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打坐、念佛、诵经,打坐、念佛、诵经等只是助行,正行是日常的持戒。所以佛经云:以戒为师。一般人都以为:信佛学佛,就是要开悟成佛。实际上这完全是凡夫的妄想。信佛学佛能开悟成佛,不然可喜可贺,但信佛学佛并不即是开悟成佛。开悟成佛需要机缘。这正如我们上学读书,能考博士当教学当然是好事,但上 学读书并不必定非要考博士当传授不可。信佛学佛,重要是求得日常的内心安宁和抚慰。这才是信佛学佛的日常好处。
  打坐、念佛,只是学佛的外相。如果没有平时日常生活中积聚的福德,即便打坐时能入定,可是一做事老弊病又犯了。要从根本上改掉旧习气,那么我们就从根本做起。我们的根本在哪儿?就是我们的六根所在的处所。我们佛教为什么要把眼、鼻、耳、舌、身、意称为六根?就是因为六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就象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从根本做起,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我们常说"六根喧扰",就是请求我们污染我们日常生活传染,只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行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天然而然地跟着净了。只有我们的心行意念内外都净,我们的内心就安宁坦然,无牵无挂。六祖在《坛经》里说:"外不著相为禅,心坎不乱为定。"一个人能做到于内安定坦然,于外无牵无挂,这就是禅,这就是定。因而,我 们要学佛修行,要转变俗世旧习气,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就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做起。这是从根本上保障我们的学佛修行造诣,实是学佛的正道、大道。
  一般人总是从理上掌握佛教无我之空理,实际上这才是空的,没用的。只有从行上下功夫,最后才干真正 体证到无我之空理。如果光想打坐求空,没有日常行动上的功夫保证,是永远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空呀空呀的,那是"我"在求空。即使在意识境界上有那么一点点自以为 是的"空",可是"我"还全部在那儿。如斯求空,不是自欺欺人吗?!做不到无我之空,都 是假空。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想到别人,忘了自己,他不就是时常体证到无我之空了么!
?
  我们平时行善做好事,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并不全是求外在的福报,而是"自净其意"。很多人都把"自净其意"理解为坐禅或念佛功夫,我认为错误,"自净其意"应该就是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功夫。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我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正行,坐禅念佛之类是助行。我感到许多人 都低估了十六字偈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深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仅与六祖 《坛经》里的根本思惟:"行正等于道"相契,也?quot;以戒为师"是同义的,意思完整一样。作恶犯戒,有善不行也犯戒。有人把"戒、定、慧"无漏之学懂得为:戒是持戒,定是坐 禅,也是错了。"戒、定、慧"无漏之学真正含意是由戒发定,由定发慧,也就是说,持戒 工夫到了,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功夫到了,就做作而然发定了,就天然而然发慧了。 这里的"定",不指坐禅入定。坐禅入定不是佛教本身,外道也坐禅入定。坐禅入定对于我们只是一种助行罢了。
  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日常修行,仅仅是以净化自己的心行为目的,而没有和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一般空性接洽起来,那么,"自净其意"只是小乘成就,因为它只解决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日常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时,要和利他的菩萨精力联系起来,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利他不是简单的做好事,积功德,目的是为了去"我执",体证自我的空性。通过体证自我的空性,然后体证到"别人"的空性,体证到万物的空性。不执着于"我",也不执着于"他",更不执着于物,这就是所谓的"三体轮空"。体证一时的"三体轮空"并不难,比如我们不求名不求利地赞助过人,事后自己也忘却了,这就是"三体轮空",但是我们长住于"三体轮空"就很难,这就波及到我们常说的定力",这才是我们修行人要修的真功夫!
  学佛修行是兢兢业业的事,只有树立在平平经常的日常生活上的修行,才是牢靠的。修行不能寻求 名义的大张旗鼓,不能搞活动。当初良多人总信任佛教末法时..代说法,认为现在道风不振。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道风都是差未几的。达摩祖师教导"四行",解释当时道风的虚夸;唐朝玄奘西行求法,说明当时佛教思维的凌乱;百丈怀海破清规,阐明当时丛林没规则;等等 。细翻史籍,能够发明,每个时..代都有对当时道风的责备舆论。我们读《高僧传》、《灯录 》、当前,便认为唐代、宋代高僧云集,实际上是一种错觉,《高僧传》、《灯录》是把多少百年中的高僧集中到一块,假如以每十年来均匀,每十年里也没有几个高僧的。我们老是对 自己所处的时..代冀望很高。这样并不好,这对我们修行者来说,尤其不好。过高的盼望,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我们要以一颗平凡心对待我们的时..代,看待自己的修行。佛教的基本, 是信众的切实修小P扌薪沧允苡谩4幼约旱娜粘I?钚奁穑?有∈滦奁穑?友矍暗囊患??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处死,悟到的真谛,熔化在本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以为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大道。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进程的描写,正确的讲,是始终在变化、要损坏的意思。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其余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成、住、坏、灭,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有生就有逝世,有成绩有坏。佛教所说的"空",是指事物的天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空。比方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迷信说法,是由碳、氢、氧之类元素形成,而后长大成...人,然后朽迈,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更中从前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所以佛法教诲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意识到人生是空的,就达观失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执拗。一个人认识到人生的空苦,而又不落入顽空,确实须要智慧。如何取得这种智慧?这正是佛教所能
我们平常说的"随缘",决不是随意、无所谓之类,而实是我们学佛修行人在俗世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要求我们随顺缘份,随顺社会环境的各种前提,去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随缘,真是我们的处世波罗蜜,是佛法智慧在世间的体现。大家学佛,大家修戒定慧,若要试探大家的道行多深,境界多高,不用看什么几禅几定,也不用听什么念佛念得纯熟不熟练,只要看看大家在俗世如何办事就晓得了。一个学佛人,如果修行有所成就,他的智慧肯定有所开发,他对俗世事物确定有所洞见,那么他在俗世办事才能肯定有很大进步。一个人学佛一辈子,学得满头雾水,什么事都不会干,他还要口口声声普渡众生,那不是被人笑话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