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345
- 精华
- 0
- 帖子
- 107
 
升级   48.33%
|
相关的主题文章:
保持对著空凳表演
[]8?请专一旁边那个斑点
曾经呈现过屡次魔术表演
嘴里叼着一根连父亲从没抽过的名牌香烟
对于定酒店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始终没可以解决的命题:“人应当如何生活?”可以说,自这个命题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在缭绕它而开展。
人到底应该如何生活?二十世纪是人类文化突飞猛进的世纪,科技经济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可是二十世纪也给人类带来了宏大的灾害。每当人类面临一个世纪之交的时候,都会涌现一种特别的现象,叫做“世纪末现象”:一个世纪走完了,另外一个世纪又开启了,人类总似乎有一种走到世界末日的感到。当今之世,人类有才能决裂原子,有能力去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本人表示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破命。所以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产生一种非常独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景象,就是世界范畴之内呈现了很多邪教,这解释了什么?阐明人类面临着一种空前伟大的人生危机。
事实上,人生危机是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了的。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生危机?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会后发表的独特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人类已经面临着许许多多严格的课题,如何来解决?他们发出倡议,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寻找人类生存的智慧。应该说,这不是个别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学者发出的建议,而是一群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科学家发动的倡导,代表着二十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现在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智慧?必需要说明的是,他们这里所讲的孔子,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文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因而,我们有必要回过火来从新审阅中国的传统文化。
家国一体
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高深。我用三个概念六个字来概括它的基本要素,就是:血缘;情理;入世。
为什么说血缘构成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要素?因为中国这个民族,在被“化”出来即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候,就和西方民族表现得非常不同。中华民族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是通过维新的道路。西周维新就是中国先民在文明初年所进行的一场最为主要的社会变更。这场变革的中心义务就是树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后人把这种结构概括为家国一体,由家及国。它以家为基本把家的逻辑和原理舒展到国,构成一个所谓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和西方的country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国家”既挣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纽带,具备文明社会“国”的性质,但又继续和接收了人类在迄今为止最为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所造成的氏族关系的血缘传统,以“家”为“国”的基础甚至范型。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显然,“国度”是“国”与“家”,即氏族社会的血缘逻辑或家的逻辑,与文明社会的国的逻辑中庸协调的产物。在西方人看来,把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几乎是不堪设想。中国文化里的国家概念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国”的繁体字,首先是有人口,即“口”,有了人口有土地即“一”,有了土地当前还要有捍卫国民和土地的武装即“戈”,最后还要有疆界―――“囗”,所有这些因素组成了“国”的繁体字―――?。
由家及国,是为“国家”,西方人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把这个意思抒发出来;而我们在把西方的country翻成国家的时候,事实上也很轻易丢掉国家理念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家。这种情况在中西方文化交换中到处可见。另一个典范的例子是“心”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有良多种表白,有的说是heart,不错,心脏;有的说是mind,也不错,是思想,当讲到心的时候,都与思惟相连。但无论是heart仍是mind,都难以表达“心”的全体文化意义。海外有一个有名的哲学家,叫成中英,他把“心”翻译成heart-mind,将二者联合,意思就全面多了。所以在许多情形下,中国语辞的意义要丰盛得多,辩证得多。
中国人是在家的基础之上舒展出国,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家庭、村落、再到国家。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位置。大家可能都看过林语堂的《中国人》。林语堂说中国文化有一个攻之不破的真正碉堡,就是中国人的家。中国文化那么庞杂,最重要最基本或第一个要素就是家,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演绎的就是一个“家”的荣辱兴衰;现当代文学的名著,像巴金洪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是以家为题。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鲁迅跟守旧派论战,论到最后,鲁迅发怒了,骂他们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帮凶”,论敌被骂痛了。因为骂一个人“丧家”,基本上就把他从基础、根本上给否认了。中国人最高的理想是什么?从前讲是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境界实际上就是以家为本位和理想。我们看到有宾馆酒店打出“宾至如归”的横幅,归什么?归家,到了酒店就感觉到了家一样。但西方文化当中很难读到这样的句子。“宾至如归”译为英文就是随你自己无拘无束,就是充足自由。中国人感到最好的地方并不是自由之境,而是后现代西方哲学所说的“在家”,当然“在家”也包含了自在之意。中国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很好,好到什么水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说明家依然是中国人基本的精神归宿,是中国人最高的一种价值取向。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一家、家国一体。也就是说,家的逻辑和国的逻辑是直接贯通的。中国的家,家的理念、家的文化有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它是社会结构的范型,它是人的价值的源头,是中国人最后的归宿,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个家存在,就不会导致人生的失踪。仕进不得志,就“告老还乡”,“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啊。家,成了人们生命中的根。血缘是什么?就是人生命的根。所以到最后,人们要回到这个根,只要这个根存在,人就有源源一直的生命力。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懂得。 情理逻辑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就是要通情达理。所以中国的教导,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实没有方法的时候,才“绳之以法”。理解这一点对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方才讲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起点是血缘、家族,那么血缘、家族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情和理即所谓“情理”的逻辑。
我们当初生活在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什么都讲“理性”,实际上这是古代文明的一个误区。人类的文明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在理性的源头,是非理性。西方精力的最高指向是宗教,宗教是理性的吗?理想和信心都是理性的非理性情势。什么叫做幻想啊?理想是一种美妙的憧憬,假如它已经实现,就不是理想。中国古代讲天下大同,佛教讲普渡众生,都是要为人建立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人的理想和信念。家族的逻辑,血缘的逻辑,首先是一个情字,是情感。理性化的家庭生活在书本上是公道的,但往往事实生活中家庭的悲剧都起源于理性。家庭里面遵循着什么逻辑呢?《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不能举报;儿子偷了人家的羊,父亲不能告发。父子之间彼此瞒哄,是合乎天理人情的,这就叫“直在其中”,“直”就是真谛、真谛,文化的真理,生活的真谛,就在这种亲亲互隐中。这句话表明,传统社会里,家庭生活遵守一种情感的逻辑而不是非常理性化的逻辑。不光是《论语》这么讲,在阿拉伯的《古兰经》中,在基督教的《圣经》中,都有相似的教导。家应该是一个最牢靠的处所,如果家人都是互相告发,相互为了自己的某种“前程”去勾心斗角的话,人最后一块安身立命的基地就不了。文化大革命时代,儿子检举老子,老子告发儿子,到最后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局势?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其余方面可以产生一点危机,但家是不能捣毁的。再从审美角度来说,中国人在审美方面有一个客观尺度,唯独在家庭中例外。“子不嫌母丑”,在儿子的眼中母亲都是漂亮的。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在中国,情的传统是非常深重的,家族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
咱们说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就在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人文主义的偏向。比方,中国有好多词和西方的懂得不一样,像最简略的金木水火土。西方人讲水的时候,基础划定和理解是讲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很简单。中国人讲水,很少有人接洽到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与之相干的词是“柔情似水”,“一汪秋水”,老子说“天下莫纤弱于水,而攻刚强者莫之能先”,由水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涯当中的情理和智慧。什么是火?古希腊的哲学家以为世界是由火形成的,世界天生于火又复归于火。他们从迷信的意思上来剖析水和火。而中国说火呢?骄阳似火、热忱似火、热火朝天,都是一些无比情感化的货色。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抉择了情感的途径,由于中国文化的出发点是血统,而血缘的逻辑是一种情感的逻辑。西方人讲人性的时候,是异常感性化的。中国人讲人道的时候,是十分情感召的。为什么呢?中国从孟子开端提出人性有四个根本的构造,叫恻隐之心,恭顺之心,羞恶之心,还有长短之心。这四心当中只有是非之心委曲能够算是一种理性。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跟恭敬之心,都是一种情感。什么叫做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一种和同情恻隐同类的那样一种心情,那样一种情感。孟子曾举过一个例子―――孺子入井,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为什么会发生同情或不忍的心境?为什么要去救他?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友人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第一不是与孩子的父母关联好,也不是为了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第二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得到个好名声,第三不是因为讨厌孩子哭泣的声音。救这个孩子就是人应当存在的一种本能,就是出自于一种内在的情感。换句话就叫“身不禁己”,就是一种情感的驱使。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觉得了,工夫到了,怎么都能解决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情感既不是西方人的emotion,也不是简单的一个feeling,它是什么?一个“感”字有很多文章可做。好比感通、感动、感化。什么叫做感通?就是不须要任何外在机制就能貌合神离,息息相通。有一句古诗叫“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是什么?就是人的一种情感。再来说打动。中国人的情感不光是留给自己,也不光是交给别人的,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一个机制,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来互动。所以说激动就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自己或别人发生变更。大家看文学作品、片子电视当中,经常用偷听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误解。原来有对峙情绪,可是一旦领会到别人的真正居心以后往往冲动得热泪盈眶,抵触也就随之解决了。所以中国人常用这样一种感动的机制,在情感上感动别人,在情感上推翻别人。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是什么呢?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实 未审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是“绳之以法”。为什么首先要动之以情?是要让别人认同你。认同不是认识,意识是一种理性,认同是一种接收。所以,理解这“情理”二字,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世”与“入世”
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点是自力更生。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入世。
在人类文明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文化状态,一个叫做宗教,一个叫做伦理。宗教告诉你,当你分开这个世界时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死,而是达到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佛教有一个及时行乐,基督教有一个天堂,道教到最后也得道羽化。每一个宗教都告知你,有一个天堂,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然而,你想到达这个境界是有前提的,你要有道德支持,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事。如斯才可能做到“虽死犹生”。所以,在任何文化当中,都要有降生和入世的两种文化机制,只是各自的原理不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入世的,因为中国人有措施来解决如何永恒的问题。人生怎么才干够永恒?首先要立德立言立功,所谓“三立”、“三不朽”。“立德”,即要有美好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以后就会精神不死。“立言”,就是把自己的思维通过著述传播下去。第三个是“立功”,建功立业。但问题在于,豪杰人物、文化好汉有可能做到“三立”“三不朽”,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宗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它答复了一般老庶民如何能力不逝世的问题:你只有相信佛,你就能不死;你只要信任基督,你就能不死。那么没有宗教怎么办?不要紧,还有伦理。前面我说过中国文化第一要素是血缘,血缘关系使得中国人生活的逻辑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总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伦理。为什么这样讲?传统中国人认为一旦无后,就象征着血脉通不下去了,你先人的性命到了你这儿就结束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动向,都紧紧地指向入世。它把价值目的、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体系。儒家是什么?儒家是主流和核心,它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是为了更胜利地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办法入世。佛家是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实在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解脱尘世以及本身情欲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佛家往往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总之,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它和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是相适应的。中国人啊,往往自得的时候是个儒家,潦倒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失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所以说他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地是很有弹性的,那是个席梦思,你跳下来以后啊立刻又弹回去。中国这样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一个人生的锦囊袋。中国人往往在年青的时候是一个儒家,很能进取的;到了中年啊他就开始缓缓有一些道家的苗头了;到老年的时候,儒道佛走到一起。特殊是搞人文科学的,最后都有这样一种自发的倾向。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晓得传统文化,没有学过《论语》,没有读过《道德经》。实际上,在你们的身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因子,因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国人。看看中国的文人画,表现的主题都是入世当中的出世。文人画画什么?画松、竹、梅、兰“四正人”。松树是什么?松树的品德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啊,等到大雪压来的时候,其他树都吃不消了,青松还挺住。梅花是什么?“梅花欢乐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到了漫天大雪的时候,其他花都不开,梅花独开。最典型的是荷花,荷花它很入世,入在哪里?入在满塘淤泥当中,但它开出的花是什么?是非常雪白的,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所以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人曾经问我,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一下什么是道德?我就告诉他三个字,道德就是“不动心”。什么叫“不动心”,就是一种在入世当中出世的境界。
所以,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没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就不能做一个自发的中国人,不能自觉地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地。人生在世有的时候会迷茫,有的时候会做一些错事,在人生的进程当中,你可能会碰到很多的挫折,要害在于要有足够的和合理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能力来纾解压力,超出自我。一个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有良好人文素质结构的人。所以我主意要把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这“五理”统合起来,“五理”一体解决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和人文素质建构问题。我们既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本精神,斟酌到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同时又要英勇地承当起每个人应当负有的道德义务。心理和法理、伦理必须结合,而后还要与艺理结合,要有一种良好的审美目光。最后,在哲理中,达到真善美的合一,真理与智慧的合一,从而发明健全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有删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