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773
- 精华
- 0
- 帖子
- 244

升级   54.6%
|
所以,在教育子女成才上,梁启超简直也是做足了一百分,很多人难以等量齐观,即便又过了近一百年,为人父母育人成才,依然是一个很古老又很时尚的困难。今天的人手腕啊科技啊媒介啊再号称怎么进步,教导后人未必比得上从前。犹如学习知识,论他再发达的技巧,也不能代替读书这个古老的道路,只有一本书一本书的啃(电子书什么书都一样),所以古人才平话山有路勤为径……而能够如梁启超个别学贯中西,博学多才,又能栽培出众多有才学的儿女的人,怎不让后人信服呢!
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全套12册,和集外文上中下三本,可算梁启超学富五车的明证了
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著述。感到他和胡适蛮类似,甚至在政治生活上也都同样冀望“改进”,让中国成为一个古代化的国度。
五四运动落后入二十年代,作为文明思惟界的分量级人物,步入暮年的梁启超,他作为“资产阶级”一份子曾支撑张东荪与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开展对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活动》中,他说“故中国之社会运动,当以多数人获得劳动者位置为第一义”,“欧美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在如何可能使更多数之劳动者地位得以改良。中国目前最急切之问题,在如何能使多数之国民得以变为劳动者。”他否认“资产阶级所随带之罪行,自必相缘而生”,会有“可憎可恶之畸形发展”。但“从一方面视察极可厌憎”,“从他方面察看,又极可欢送”“资本阶层将兴于中国,其机运已经成熟,断非吾侪微力所能抗拒”,当然“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纵目的明矣,不外借认为过渡。”若细细琢磨,有可能他承认终极目标还是社会主义,但至少当时中国思维界从基本上反对社会主义的未几见。
梁启超的博学始终令后人景仰,古今中外的常识在他胸中无所不包。为了中国的前程,他对历史的思考尤为深入。即使其余方面走马观花,单凭历史学家的地位,梁启超也足以名垂史册了。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只有变法才干图存,梁启超说:“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所有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所谓“变官制”就是改造政治体系,政治体制的变更就是履行破宪。面对中国长期皇权无穷的传统,梁启超从实践上从新论述了“君权”与“民权”的关联。他意识到在政治轨制背地还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根据,体当初公民素质或谓国民性。因而他提出要培养“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还在1902年2月开办了《新民丛报》,并发表了约11万字的《新民说》,这一系列文章连载了四年之久。
关于梁启超的著作,一套煌煌巨制的《饮冰室合集》共有148卷,多达1000余万字。对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学史、中外文化留下了宏大的价值。早年撰写过《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动员了清末之际的“史学革命”。欧游归来后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包括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领导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清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东西交换史”等等方面。先后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
记得有前人说过,在晚清时期,梁启超(1873-1929)的地位其实有些特殊。在启蒙大众思想的作用上,梁启超继往开来,毫无疑难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要说起他的学术建树,更像百科全书,他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养等领域均有成就,足以让后人目迷五色。不过,他有一个比较值得玩味的特点就是他研究旁人的货色很多,自我原创的则较少。假如要把他同康有为相比,思想领域的标记性意义好像还有所不迭。
另一方面,梁启超算一个近乎蠢才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可以写千字文,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在旧时期足以称得上传奇了。即便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皇家迷信院恳求德国最具声望的汉学家之一的卫礼贤(Richard Wihelm 1873-1930)推举几位颇有成绩的中国作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梁启超也名列榜首。
从生涯的时代看,梁启超经历晚清到民国,不单是逾越新旧,思想演化也挺复杂。例如很多人熟习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八国联军入侵的1900年,当时26岁。从这篇文章看,他连续了戊戌时的一股激愤之情。一年之后的12月梁启超写出了《李鸿章传》(当时李鸿章刚死还不到两个月),该书评估了李鸿章一生,并且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作了比较。梁启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在早年“餐风露宿之经历”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识见和客观环境方面难比伊藤。他还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管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本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李鸿章是时事所造之豪杰,非造时事之好汉。这本书之所以特别,归根结底在于梁启超学贯中西,识见锋利。现在近百年过去了,对李鸿章研究的著作林林总总,但论见识,依然要推梁启超这本传记金榜题名。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勾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不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辅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中国事可贵的灵魂啊!”尔后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他被当作中国新的知识分子和改革派首领来招待,而梁启超那会儿才不过27岁。
可是,从庞杂的近代史考量,尽管康梁改革原来有提高意思,不过寄盼望于光绪天子,最终是一个万分为难的失误。一方面皇权已经有被架空的危险,另一方面皇帝自己对维新党人的立场也不是没有嫌疑(可见胡绳所著《从鸦片战斗到五四运动》中对变法前后的剖析,尤其探讨光绪皇帝的态度)。变法失败后没过多久,梁启超与康有为划清了界线,起因何在一直是疑案。很多人感到梁启超后来转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向,他赞成被称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的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的名言:“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舆论自在、出版
自由。”并以《自由书》为题写下一组文章,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同等、博爱思想。而反观康有为支持张勋复辟,持续推重孔孟儒教的举措,梁启超天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他从亡命日本起就与孙中山交往,民国以后更参加督导袁世凯保护共和,仿佛真的变成了革命党人,但真的是如斯吗?我倒认为梁启超一生都没有废弃“改良”的思想,因为从年轻时候起,他跟随康有为不光是受到学术影响,包含了政治思想,梁启超终生都为了使中国可以变法图强。尤其梁启超和袁世凯的关系很值得留神,若是袁世凯不背离共和宪政思想,梁启超其实乐意支持袁世凯,为他的政府效率,可成果并不如梁启超所愿,这个当年出售“戊戌正人”的嫌疑人,最终让他第二次被忽悠。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改良”社会,重要是依附他精彩的文字。按理说梁启超的文学功底是一流的,可他一直不算有自己的原创思想,他没有康有为《大同书》和谭嗣同《仁学》那样震聋发聩的著作。他只能为其别人的主意充任宣传,即便在文学范畴他也并没有扛鼎之作。论激进,康有为言行也一直比梁启超凸起。所以,回过火审阅梁启超和康有为之间的关系,从作风上也可以看得出两个人骨子里并不同步。梁启超作为康有为弟子却写出《李鸿章传》,也能看出他的心坎要比康有为复杂得多。民国当前的梁启超表演着偏向革命党的民主人士,其实
梁启超的书法也是晚清时代的一大名家
只有思忠当了革命军,在很早就就义了。
他更多的是中庸颜色。尤其在康有为违反历史潮流,为帝制复辟奔忙的时候。尽管梁启超在讨伐复辟时拿老师开刀,导致康有为刻骨仇恨,曾当着许多人痛骂“梁贼”。可梁启超仍然心系师门,在康有为逝世时,是梁启超带头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讨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了三天。每当有人行礼,他始终站在逆子地位的。
作为一代启蒙者,梁启超在今天值得后人考虑的处所仍是较宽阔的国际视线,兴许,这恰是他比康有为开明的地方。在很大水平上,一个人的阅历跟影响决议了他的历史走向。梁启超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年龄,敷衍过各种局面。在为人处事上他始终本质,每当有人提起那个“变法逝世人从我开端”的谭嗣同,他会泪流满面。比本人年青多少岁的共事王国维自沉时,梁启超正因手术失败在天津养病,一闻声噩耗,他就不顾家人劝阻赶往北京帮助王家办理善后……袁世凯发布称帝的时候,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他的父亲祝寿,交流前提是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这身价可比当时对孙中山的要高出一倍!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据说良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先容给孙中山的,能够想见,孙中山当时的名誉还无奈同梁启超比拟。只管梁启超已经和康有为的不合很大。但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的恩惠不公然站在革命党人一边。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梁思成为著名建造学家,梁思永为著名考古学家比拟为人所知,实在,其他的子女也都是十分有学识的人,梁启超这一家人都是人才,可算是家学渊源,非同凡响。例如思顺为长女是诗词学家,由于梁启超的古典诗词就很杰出,在晚清时期要算是代表人物;思庄为图书馆专家,梁启超也做过图书馆馆长,而这家藏书楼还是后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思达为经济学家,思懿为社会运动家,思宁长大后投靠革命,后来参加新四军,小儿子思礼为有名的火箭体系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