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个人很观赏的一篇对于紫砂的文字(转帖)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6Rank: 6

升级  5.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2:52: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玩壶新说(葛明祥)
随着海内紫砂陶市场的不断红火,玩壶步队日益宏大,缭绕紫砂茶壶开展的各种谈论十分热烈。然而,由于这个行业和市场缺乏迷信公平的威望机构把关,并且没有完整的、专业的、放上桌面就能服众的标准和依据,群龙无首,各说各的“情理”,尽是强人“行家”,特别是针对某些焦点问题的疑虑和对话异样活泼,七嘴八舌,但却十分无序……
    自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走进紫砂行业以来,阅历的相关长短切实不少。而今,所面临市场和玩家的提问,业已到了最深入、最复杂和最广泛的田地,也感到市场是最乱、误区最多的时候。面对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真让人感叹万千!在此,我想尽最大尽力,非体系性地就事论事,表述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相关看法,盼望能为玩家带来一点小小的赞助。但由于程度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密,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
    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写。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土壤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简直没有人提过。那些矿脉的先容,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剖析而有过第一手材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也都是相互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枝加叶,市场及玩家又怎会知晓这些内容的真伪呢? 自己有幸,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自从85年走进紫砂陶当前,则三天二天老是跑到井口去细心察看,取得了较为丰盛的相关理性,这对我后来研讨和配练紫砂泥是很有辅助的……。对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正常内家仿佛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者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自从业。对于市场玩家而言,想懂得些什么,当然是没有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文章,随着凑凑热烈罢了。然而我认为,矿源的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空想,而材质构造、比例配方到可以让玩家面对什物去寻找一些真有意义的内容,领略其中的部分美学意韵。                       
    大家都晓得“清水泥”这个名称,但毕竟何谓清水泥,我估量绝大多数人没有真正的认知。十几年以前的五个紫砂厂,都有各自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配制工厂所需要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合,普通来说都有五至八种以上的品种。而大多数品种的配制都需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不同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幻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添加一些金属氧化物疏散混入,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有害制坯的游离硫酸盐。只有那种用统一种泥矿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做作色紫泥才叫“清水泥”。按理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自然纯矿泥料,然而,因为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人爱好真正的清水泥作品。而现在市场上很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实在是在卖概念。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比较热点的关注焦点之一。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
    第一,.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友人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揣测到其历史的事实。而民国以来,色料使用就更加广泛。本来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客人说明清晰的情况下,给于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点精神安慰,到也不一定是真宿愿意去自欺欺人。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蔬菜、生果都是用农药化肥的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道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谣言有时却偏偏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抚慰剂。
    第二.在紫砂陶土中确有一些化学性质生动的无机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铜,氧化铅等。原因是这些氧化金属性质“软”,在水中就很容易析出游离离子,更何况茶水中有许多酸碱物质呢?事实是市场上可能会有添加了那些活跃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壶,但究竟仍是少数。而那些“看壶”,为了某种色调效果,固然添加了不能应用的东西,但基础上没有人用来泡茶,也就大可不用太计较了。
    第三.为了追求色泽效果,在泥料里所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质稳定的氧化色素以后,一定要将所制茶壶的结晶度烧足、烧透,否则,制取色素过程中所残留的一些没有完全反响的金属离子,还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柔酸和某些生物碱的茶水联合而被喝进人体,这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问题是某些需要颜色表现的茶壶,往往是不容许烧足温度,否则就颜色不保。因此,只要不去筛选花花绿绿或半生不熟的茶壶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和担忧紫砂茶壶有没有毒害这样的问题。另外,在配制泥料时所加入的碳酸钡(除霉剂),虽然是微量,要是没有足够的温度烧结,万一在茶水作用下产生游离钡所导致的结果到是比较重大的。因此,壶体的烧结程度最最关键。而事实上,吃足窑火的紫砂茶壶才能算好壶,尽管烧透会出现一些铁质疵点,这却是天然好矿源所不免的,而烧足的壶使用以后产生的效果也会显得特别美好。清代的大亨壶真正是好!他的壶方方面面都十分讲究,火候也烧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点“过分”,而这又偏偏是大亨壶的一大特点! 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二、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
    按传统请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辨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起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旁边,以多夹层块状情势存在。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造用矿石,当初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储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而后一层一层往下挖。四号井的开采情形是从上往下顺次为假土(混乱的废物)→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污浊紫红色,划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门)→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玄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楚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代的泥质会有些不同。这些泥在采挖时,全体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色彩、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处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人寿年丰,总共有二十多个附属厂家。开采丁蜀镇四周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而原料总厂所产泥土的90%以上是供应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除从黄龙山矿生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给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夹泥是制作大批粗陶的主要材质。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原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缓和了,它就必然成为了紫砂产品的重要原料。现在许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附近的矿土好像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富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
    这个问题,我曾见到一位内行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但更多的人素来是随声附和,抄来抄去。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明白兴许并不重要,不外,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还是应该尽量给出个究竟才对吧。其实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感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照总结的进程,要是能够比较完全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好比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能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要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本人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难堪他么?然而,为了应答一些客人的发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标准,只有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行家”就行了,更何况舛误传多了,也就有人信任了。好像这样他就变得更完善了……(好笑)。 事实上,要真正意识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邻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换泥矿却有十几处,假如没有下功夫当真地逐个考核采集;如果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传播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 和“宝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辨别。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清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皂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无论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档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胜。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展,也就越来越无法讲求,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样一来,底皂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当然,不论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从前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不过,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再谈谈另外的几种泥料:
    ①缎泥:在咱们看到的古旧紫砂壶中,有色泽深浅不一的好多种米黄色缎泥,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所蕴含的颗粒也有好几种目数。事实上,近代正统的缎泥是由黄龙山绿泥掺入少量紫泥而配成的,比较标准的配比是85:15,转变它们的配比就能导致其最终色泽效果的改变。有资料上说丁蜀镇有个“团山矿”,那里开采出来的泥就是缎泥。然而,自从我开端研究紫砂泥以来,却并没有见到过那个“团山”,也没有“团山矿”,我想,那个“团山矿”也允许能是良久以前的事了吧。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彼此间夹存在,所以开挖出来常常有些搀杂。早期的缎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厉标准,导致其色泽必定无奈一致。再则,绿泥和紫泥一样,有也颜色深浅和质地软硬之分。因此,古代的缎泥是属于调配泥,不是由某矿开出来的单一品种泥料。依据绿泥粉碎的方式,过筛目数的大小,就决定了其含砂的数量和颗粒级比。因为缎泥的含铁量低而含钛量绝对高些,因此缎泥的烧结温度比其他几种紫砂泥要高,老一点的矿料所配成的缎泥甚至要经1200℃的温度才干烧透。
    ②墨绿泥:它是由单一绿泥(也可加入少量紫泥)添加氧化钴、氧化铬绿等配制而成的一个品种。不加色素的任何一种矿料,都不可能烧成深绿色。民国期间的有一批绿泥,据说是在本山绿泥里同时加入了钴矿原料和铬绿色素而炼成的,虽不是直接加入氧化钴,但和加氧化钴的原理基原形同,只是钴矿比氧化钴成分复杂。所致终极发色有别于增添氧化钴而造成了一种特别色调的‘民国绿’。钴矿参加紫泥中使其发兰发紫,也和加氧化钴大抵一样的成果。同样,锰矿也可用来加进净水泥而使其发紫。至于保险性,应该说增加已经反映提炼而成的稳固氧化物更为适合。
    ③黑料:有二种选料配方。一是用紫泥作为基料,二是用绿泥或白夹泥作为基料,添加铬、铁、锰、钴的氧化色素调配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已经合成的黑色素来配制。用紫泥所配的黑料最终是黑中带点紫红,这是因为紫泥含铁量高的原因所致。而用绿泥或白夹泥所配黑料的结果是黑中带些青蓝色。二种虽都是黑泥,但结果却有些差别,有人喜欢偏暖一些的紫黑色,有人却也喜欢冷俊的青黑。不加氧化色素是不可能配出黑色泥料的。山东黑陶的黑其实是燃料碳素渗透的结果,故温度不能烧高,否则就褪色,因其原材料基本是濒临白色的。
    ④红泥:是由小红泥(黄色泥性块状)加大红泥(砂性硬块状)配成的泥料(其中小红泥为基料,大红泥为骨架),是紫砂五色土中最热闹,鲜艳的颜色,分一般红泥和朱泥二类。更详细地讲,朱泥是精致的红泥。明清时期,朱泥一直是制作小品壶的最佳材料。娇艳欲滴的朱泥小品始终倍受玩壶品茗之土的青眼。朱泥中的梨皮砂效果,等于根据设计要求调配进的目数较小的大红泥颗粒。由于小红泥细腻润泽,含铁量高,耐温低,烧结后的密度和玻化程度都高,吸水率又低,是质地最精巧的紫砂泥品种。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紫砂泥之间都可以随意混合而变为另一种色调的成料。    因此,紫砂泥颜色的品种,实际远不止五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原料进行混炼,配制出意想需要的泥色。但无论如何调配,总只能局限在“五色”的范围以内。至于有些“聪慧人”把本来不属于紫砂的许多杂泥,拿来依赖化工色素调出的这样那样的泥,实际已经不属于传统概念之中的紫砂泥。这种泥做成的茶壶,普通花费者当然是很难鉴别,但把市场弄得这么大,全部要用真正本地黄龙山中的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也是情势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三、紫砂泥种类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标准的谱考,从来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说的。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又因为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最终的色相。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在相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杂粘土,能浮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粹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能力作出最终准确的断定。如果没有十分深刻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比较,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对狂热的市场和目迷五色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托的部门和机构来依附,故最牢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用,再根据主观爱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能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四、紫砂泥的好坏与虚实
    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略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定――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可以把几种类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落后行对比……,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规模的内涵和机理质感。至于名义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详细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朴凝重的状态比较合适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示。一般来说,简练是一个基本原则,越简洁的形制却越是难做好。而越是自然简单的色调,留给玩家品尝的空间就越大。
    按矿物学结构的角度来看,紫砂泥和其他许多陶土一样,主要是含硅、铝、钛、铁及一些颗粒不等的盐类物质,只存在组合比例和颗粒形成上的一些差别,因此,只要黏土和矿粒级比合适,可塑性大体在可制作的范畴之内的泥料,都是可以用传统紫砂工艺来制成杯、壶、盆、罐等器皿的。因此市场上有许多紫砂产品所用的泥土,都是采用了本地黄龙山以外的矿料。当然,其品德是难以到达本山矿的质量指标,不过,也有一些泥质是比较靠近的,这让没有深度专业了解的人来分辨,恐怕是很难。但既然矿质指标都是相亲近的原料,那么真与假又怎么能有相对的标准呢?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1任何东西的造假,都是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以及部分商人逐利胃口的膨胀所致。2丁山黄龙山底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勘测其总含泥量为二百万吨左右,且这里面还有许多不能制作茶壶的夹层料。在台岛掀起的那股连续了近十年的第一春(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还是能够充裕供应的。而今天大陆市场的需求量已远远超过当年,就目前全部紫砂陶产区的泥料需求量来估计,光茶壶大概天天要耗费三十吨以上,而杯盆罐以及杂件的用泥量则更大!可想而知,全部要用黄龙山底下的矿源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维系大陆市场的需求,势必只能寻找其他可以取代的泥矿,故真假二字,有时就真实                  未审只能含混一点了。
五、手工货和模型货
    清中期以前,一般的紫砂茶壶都不必模具制作,而始终是采用破泥片拍身筒或泥片镶身筒成形方法,并因此形成了特有的工艺技法。当然,最原始的紫砂茶壶也不是拍身筒成形,而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细泥条回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然后装接手把、的子和嘴巴,表面也很毛糙,远没有现在做得那么平整光洁。跟着紫砂茶壶造形的一直丰硕,有些比较复杂过细的外形或装潢部件,就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作,那种先做出样子容貌再翻成外范进行靠模的方法,早在青铜器时期就已经普遍使用并且非常成熟高超。清中期以后,为了成型简便、稳定以及增添产量,使用模具来做紫砂茶壶的工匠就开始增多。最初用于紫砂陶的模具是由木头所制,后来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直到出现了石膏,因其诸多的长处而根本上代替了原有的各种模具。模具成型的特色是:稳定性好、平坦度高、同一性好、尺寸标准产量高、制作技术要求低,但形制缺少变更的韵味,以及常留有模对开接逢线,也就是常说的模型接头。而手工货的特点是:制作技术要求较高、产量低、随便性强、形体多变无法完全复制、并总能留下天然的手工意趣。比拟之下,同样一个东西,手工货的价值肯定要大于模型货,每一位壶工都是根据自己的技巧和综合取向来取舍成型办法,包括类型和档次、速度和数量等。然而,要辨别手工货的真假是很难的,一般人根本无法看懂,现在处置模线和造假手工接头的本事着实高明!况且纯手工制作毕竟难度高产量低,在目前这种“大好局势”下,能有几人会真正用纯手工做茶壶呢?再说,大家都去作纯手工壶,那这么大的市场又怎能得到满意呢?因此,大部分玩家就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了。事实上据我估计,现在绝大多数的紫砂茶壶都是半手工制作,也就是说脚不能做壶而肯定是手在做,而手呢又借助模具在出产,采取些方法尽量做到看不出模型的痕迹就是了。当然,寻求传统咀嚼和档次,真的用纯手工在做壶的人还是有的,甚至也有在传统基础上胜利立异的作品出现,但比例一定很小……。再说,几百年以来,紫砂茶壶始终有作品和商品之分,可是,真正算得上作品的能有多少呢?
六、谈谈养壶
    紫砂茶壶的终极价值就在于使用和欣赏,而更多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带给你的美妙享受,其中“养壶”已被公认为是玩壶的重要内容。一把紫砂茶壶从‘新’用到‘旧’,需要一定的使用频度和时间,在这个过程里中,它将让你感触到许多独特的变化,领会到不少奥妙的乐趣。从审美角度来看,紫砂材质的美就是需要在茶水的不断冲泡中漫漫出现出来。茶水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动物碱、矿物盐和有机酸,这些物质都能对紫砂材质产生轻微的侵蚀作用,更何况茶水都是热气腾腾的开水呢?同时,手和茶巾在不断地与壶体摩擦,这无意之中就在进行着一种自然而柔柔的研磨。因此,养壶实际是人们在休闲品茗时进行的一种集冲泡、侵蚀、研磨为一体的高兴劳动。这也就是紫砂陶材质最为受欢送的奇特优点。当然,不同品种的泥料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速度也不一样,这取决于泥料的质地、壶的唱工和烧结程度等。对于这个景象不应该以好坏来论,而应该是属于快慢的问题,因为养壶是一个很自然的取乐过程。另外,有人在养壶时常把脸上的“油”擦到壶体上使之产生“光明”,这真的是一种没有意义并且极不卫生的行动!正因为紫砂材质有气孔,故那些油垢钻进去以后会造成气孔梗塞,影响透气和茶绣接收,并且这些有机垢必然要发生腐质而不利于卫生健康。还有一些人常把新壶放在水中煮沸或高压锅压,说是“退火”去“土腥”味。我认为这并没有实际意义,弄不好会冷热急变破坏茶壶,造成不必要的遗憾。其实,一般的新壶用温水或加入少量的醋冲刷几遍就可以开始使用,犯不着用一百多度的水来为一千多度出来的陶瓷进行疾速‘退火’。
    还常常有人问起,用什么样的壶泡什么样的茶好?有没有标准?那当然是没有规定的。不过,大家都知道紫砂壶有透气性和吸水性,沏过茶以后会有该茶的香气留在里面,所以,讲究一点的茶人用不同泥料、不同大小的壶来泡不同的茶,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最好是挑选透气性不同的壶,这也算得上是品茶的文化吧。
    七、再说说名气与价格
    苍生万物皆须凭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生存,人类社会也有着“优越劣汰”的自然法令。置身复杂的环境,胜负只能靠自己。没有裁判更没有规矩,公正从何而来?这是个“自由世界”,势必形成“八仙过海”的局势。以当今时期的信息工具威力,制作点名气已经是小菜一碟。不象过去那样“落伍”,出个把名人总是那么不容易;既要有让人心悦诚服的品格和真实才华,又要经许多部门进行各种论证、宽大大众的认可以及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名家。因此,大多数历史名人的作品应该是倍有身价,但也不见得名人的所有东西都是精品。那么,按惯例思维进行推理,谜底已经明白。问题是在于某些有钱人想要什么?缺乏审美取向,眼睛只盯在“名气”里的人,有时还不能和他讲道理,因为这类人往往十分主观、自负并且执拗。本来就没有理性的主意,未免被急躁气氛所渲染,抑或是被别人所误导,钻进了误区,只能等他自己清楚过来才行。当然,凡事都不绝对,有一些名人确切有不学无术,也出好作品。所以,并不要完全屏弃名气,而是不能盲目地崇敬名气而颠倒本末。“名人”已经太多,发放名人派司的机构又何止一二?靠玩名气肯定玩不过来了。另外,本人以为,手艺型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但上祖和师承门派并不是决定其成才高下的主要因素!如从纯手工艺来说,技术是可以教的,但作为高水平的工艺名家或艺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