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985
- 精华
- 0
- 帖子
- 330

升级   97%
|
戒如大地--佛教在家者的戒律练习
一.为什么持戒
1.为什么持戒
若无根本戒,在外世间无以安身破命;在内世间不足以使心清净调柔。如此,作为一位追寻真理,解脱自他烦恼的人士,持戒就成为重要之务。
《长部.涅磐》中云:“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
《清净道论》云:“由戒清净则心清净,由心清净则见清净,乃至于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究竟解脱。”
因被烦恼传染的心决议不会有灵通造诣禅定、内观慧的机遇。
《瑜伽部》云:“持狗戒者或成为狗、或堕地狱,就是讲说了佛陀对一个道外行者学修狗的行动,却盼望因此解脱的邪见之斥责。”
2.戒之答疑
有人提出道德规范等来自于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的观点来否认道德的相对性和永恒性,这在佛教中实在也被以为是可以的,因为佛陀和圣弟子们认为道德等是相对的和商定俗成的。于是有人因而否认戒等之遵照,认为持戒并无作用。而这又是佛陀和圣弟子们所呵斥的,因为戒虽是绝对的,但并非没有作用。佛教认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脱。假如一个人否定戒之作用,去作与四恶趣相应的言行,这个人的心也必成为四恶趣众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脱之可能;并会因为如牲畜、如鬼等心而趋势四恶趣,去领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惨果报。
佛教之戒是与人、天身份相应的道德标准,它最面前的果报是能够保障我们安静、快活地生涯于人性,最美满的果报是可以帮助咱们在此生毕竟摆脱。由于如斯种种起因,我们应当当真的持戒。持戒是佛教修学的基本。
二.如何持戒
详细持戒与日常生活言行是不能离开的,那怎么作呢?
中心是情意一法,即说正念正知于本人的日常言行等。
《瑜伽部》经载,佛陀对尊者阿难说:“正念正知导致守护六根,守护六根导致戒律仪。”
所以当我们行为或语言之际,应有苏醒的意念,这样心意就成为自己言行的维护者,做作而然生起如《小部.经集》中佛陀所说的“老实、忘我、忍受、自制”四项美德。
《小部.法句.双品》所云:“诸法意先导,意主张做作,若以污染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 ,若人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一旦心意具备清醒,其人就必会规范相应其人道身份的戒,道德的生活就会变成性命的一局部,这也就是正确的持戒心要。
《藏外.弥兰陀王所问经》中载有阿罗汉龙军比丘的“念”之演述,正念就如王宫门前的卫士──御其恶者于宫外,导其善者入宫内。同样,我们如果正念其身、心,也天然会明了什么是不契合人、天身份的言行而谢绝,什么又是合乎的应履行;于是戒即将被谨严且认真地遵行。充足地正念锤炼导致戒律仪,为心坎的完善树立一坚实之基础。
巨匠阿姜.曼说:持守心意一戒,由此使言行谨慎,并导向心的清净、专注等语;往昔的时期,佛陀也曾如此告诫儿子罗侯罗尊者。
三.戒的净化如何进行
净化戒律当知悔过重新。那怎么的所作所语之后才须要净化呢?
凡那些违背戒制的言行在行者身上不同水平的实在产生之后──当净化。
简言之,即污染其心的不良行为发生后要净化。犯戒者如是犯了不利他人的言行,那净化前必先补充对他人造成的损害;如果只是自身的,则直接净化即可。
详细净化应蹲踞或跪坐佛像前、又或向僧伽住方,合十忆念所作、所语之不良,誓愿今后不作,如此再三;后随念佛陀、处死、僧伽三宝功德,令己有惭愧心,并在今后常具此惭愧心,既是污染之方式。净化之意思切实于净化其心,由净其心方始净其言行与活命第八(生活方法)。
此者净化要诚实而作,真正有所保证的行者的净化才会被自己所接受,否则就只是徒有其表的情势。故行者应努力保持正念、精进不懈、在乎自己的言行、常怀惭愧和谨慎的处事立场,则将修持日进、失掉心之安静和喜悦,此等既是与佛陀之戒法身同在。
四.什么是戒
《清净道论》云:即离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七恶业道,或实现事师、共处等任务行的瑜伽行者之思(意志)、心所(成就)、律仪、不违背的法。
五.什么是戒的语音和语义
语音“尸罗”(Sila),义即戒行。为什么称为戒行呢?即确持、坚持所有善法之义。
六.什么是戒的特点、作用、现状、直接原因
1.戒之特征是戒行,即持戒之人必善保持一切善法。
2.戒之作用是摧破诸不良的言行等,以成就诸善法。
3.戒之现状是清净,即持戒之人的身、语和生活方式必定清净。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现状不清净,那么其人所谓的具戒也必是虚伪的,作为修持者便利阔别。这是对于一个人的观察可得悉晓的。
4.戒之直接原因是羞愧。“惭”是自知耻辱,“愧”是害怕本身对别人的恶行,这也是人、天善趣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所以常怀愧疚之人必具戒,犯戒也会及时悔悟从新,此为行者必具之德。佛陀亦曾如此开示,
见《瑜伽部》。
七.戒的品种
戒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出家戒此不管,受戒者须依止三师七证剃度和亲近先生学习五年等等;此处论在家戒,在家戒分:六无间戒、根本五戒、梵行五戒、梵行八戒、梵行十戒、应学法六大类。
1.什么是六无间戒?
说犯此者不悔过必堕阿鼻地狱;即悔过,也在今生无望证解脱果,以彼十恶不赦,自、他力无奈救。
① 恶心杀父。
② 恶心杀母。
③ 恶心杀圣果证者。
④ 恶心分裂合和僧团 (如举不实怪论、谬论、道外论、辱骂长老、上座,引起僧团分裂;或以名、利等诱使僧团不和,乃至决裂等等)。
⑤ 跟随道外人士,恣意袭击佛教;或偷盗佛教三藏伪称道外法;或以道外法伪编佛经、论;或偷盗毗奈耶传承至道外流派等等。
⑥ 往昔佛陀在世时为恶心出佛陀身血,今佛陀四大身已灭,故无此戒。但可以另戒补,即:无知、恶心谤佛陀、辟支佛陀、阿罗汉、乃至预流向等无智、无德、非圆满、不良、未究竟等等。
不外此条无间戒经由净化是还有可能今生解脱的。
2.什么是基本五戒?
这是佛教居士遵守的:
① 杀生戒
重犯为杀人。
至于杀生物 (如大到牛羊,小到鸡鸭)等也应该尽量避免。
意外为差错杀人或动物。
自卫时误杀,不犯。
特殊者中:唆使他人杀和用咒骂类皆为重犯;劝人死,或以邪见为人说燃指、刺血供佛皆为重犯;自残者为重犯。
② 偷窃戒
非己之物,强夺、巧取、暗取等使为己有。
意外为误取,发现后应交还原主;不可能确当布施与己无关系之人;如发现了仍据为己有等于犯。
借他人之物在约定时限外不仍是犯。如极亲善的亲戚和友人之物,虽取无犯。以水乳交融故,已曾默认,不用拘谨。
③ 邪淫戒
这重要是指婚姻关联外的性关系跟婚外情。
夫妻配偶外的性行为,逼迫、骗诱他人的性行为等皆重犯。
特别者犹如性恋等重犯。
④ 妄言戒
未证者自言己已证阿罗汉果乃至预流果及种种未证之三摩地,甚或自言为佛陀等为重犯。
又有对人作无依据的诽谤、恶言,在人与人之间挑拨离间,挑起不和;以种种语言毁伤、无凭之嘲讽、嘲笑他人,令人生起懊恼等等;又或对人说谎、恫吓、诈骗等。
特殊的妄语为增上慢,即行人获证三摩地明觉误认为解脱果而说。
佛陀制为可以体谅,但今后应谨慎言语,此则不是妄语重犯。又行人实证三摩地或初果等时不甚起慢心,他人不保持问或不是为证实于法义而草率言说己已证、所成所证者是为轻犯。
⑤ 酒戒
凡不良麻醉品、酒精类之使用或饮用引起失控等,重犯。未醉者中犯或轻犯。《小部.经集》载佛陀语“酒使人迷醉,迷醉使人犯罪”,在此即便不犯法也未免轻忽言行,给自他带来问题。
生病用药时如必需和酒,可也;但服药酒壮身则轻犯。
3.什么是梵行五戒
除根本五戒中邪淫一戒变为严厉之独身梵行戒,其余四戒雷同。今论梵行戒,余戒参前。梵行戒即行者要拒绝任何方式之性行为,禁欲、单身而处。
4.什么是梵行八戒?
即梵行五戒加以下三戒:
① 不卧高广大床,意指单人床。古时尚有云床具限离地八指等,今已开许。
② 不涂香、不饰等戒是不使用化装品、护肤品、首饰等等用品,但可以用肥皂等。
③ 过午不食戒,指太阳过中天二指量即不食饮(约中午一点为时限,包括饭食、果汁、牛奶、茶叶,过此时限皆不食用),除白开水、服药、因病、事不适于饥者等。
此八戒,乐意或者有可能的在家人可在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三、二十九 (或三十)四个在家者布萨日受持;勤勇并有前提之在家者也可毕生守持,或在数月、数年中发愿守持,是为可赞。
5.什么是梵行十戒?
即八戒加以下二戒:
① 不视听歌舞,此者现包含片子、电视、闲杂小说、舞蹈、歌颂等娱乐放逸之运动。又,在四布萨日所持八戒中不涂香、不饰与此合为一戒。
② 不触金银,此者包括不应用货币、不蓄存货泉。此事在家人极难终生守持,也不请求守持,但有行者愿持也可以,个别可在四布萨日。
如终生守持,则如出家未具足戒 (沙弥戒),《中部》载迦叶佛陀时其在家弟子陶工终生持此十戒,为三世佛陀所赞。
6.什么是应学法?
应学法包括戒制外的可作和不可作,极为宽大,今略论数项:
① 尊重比丘,见比丘行礼;与比丘共坐取蹲踞或跪坐,不必脚对着比丘;如有问题,当先思考好再简练提问;错误比丘作祟论、嘲讽;言行自护,不使比丘觉有不好的表示。
② 尊敬于法,即听、问佛法时听、问者要脱鞋,并取低座,尽量不打断说法;另未听懂之法不可胡解,不知当知不知事。
③ 女性在家者应知,不可独自与比丘共处,此对其比丘是犯重戒,至少旁边要有一个七岁以上的男性在家行者伴坐。
《长部.涅磐》中载,佛陀入灭前告诫阿难尊者:尽量回避与女性交往,不能回避则当不语,不能不语则当谨慎自心。此者实非女性之错误,乃某些比丘其心尚未调伏,有失误之可能,故如此作。
④ 准确的职业。佛陀告诫在家行者不作不良职业,如:酒店、歌舞场合、倡寮、刽子手、投契者、杀畜者、收税员等等。总之,使心污染之职业应尽快躲避。
⑤ 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部署清净、整齐之起居环境,尽量避免与不良言行者和持道外异见者频繁来往,不与烦恼且执著者交往。常与禅者共处,有利修道。
⑥ 四威仪(行、住、坐、卧)要念念明显,使之端正、不放逸、不懈怠。又如《纯挚经》所云守护根门、警惕精进、饮食知量等。
⑦ 尊敬道外宗教人士,不要因宗见不同便任意、非客观地攻打、辱骂、毁谤、讥嘲;不要把自派宗教强加于给他人,造成争辩。须知:无论如何,他派宗教其目标也是在寻求永恒之真谛,并向于善。只是他们不发明我们之道路,但就其本意也是好的。有些宗教的人士也取得了很多外在和内在之成绩,故没有必要贬斥他派人士。《小部.法句》云:“驯服己者,世间最胜”。
⑧ 防止科学等法,不作占卜、天象、咒术、说鬼神、附身等事,见《长部.梵网》。
如是,行者明晓于此,更应使之实行。在日常当量力布施、慈悲助人,并忆念佛陀、正法、僧伽之善德,使心合于道。
八.持戒的最基础功德是什么
《长部.涅磐》中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诲居士们,持戒有五德成就:
1.得大声誉。
2.得有惭、有愧、正信、精进、多闻、正念、智慧之七圣法财宝。
3.持戒者在亲热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持戒者在临终不昏昧苦恼。
5.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天中。
九.持戒的外在和内在的升华是什么
1.持戒的外在升华是什么?
行者因为持戒增添了心之清净,渴仰于具足戒之守持,是外在之升华。这样的行者当前往缅甸等具足戒之地域,归敬僧团,依比丘键度划定离家出家,接收剃度,亲近和尚 (亲老师)五年,受持终生二百二十七项比丘戒,三衣一钵、日中一食、少欲满足而修梵行,成为佛陀直系之后人、圣僧伽之一员,终生追寻究竟涅磐之果证。
2.持戒的内在升华是什么?
行者在持戒使心喧扰的基础上,尽力于维巴沙那禅之研讨与修持,求证道与果,是内在之升华。他 (或她)利用静坐或行走的方式使心察看身蕴的某处 (如: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进而深刻视察受蕴、想蕴、
行蕴、识蕴此起彼伏的景象,全面掌握身心五蕴的自相,以从中发现身心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共相,放下对五蕴之执取,亲证四谛,究竟获证涅磐,现天生为无学阿罗汉;或他专一五取蕴中某相,证达名为“阿帕那”的色界安止定,后出定作观,见身、心之起伏生灭,如此重复出定、入定,最后明见五蕴三特征(无常、苦、无我),放下执著,亲证涅磐。
以上二者:前者慧解脱,后者定解脱;获证者现生斩杀无明、烦恼之贼,成为世间应供,并在此色身分解时入证无余涅磐,与佛陀共住永恒安泰之中。
能实施和求证以上这些。那在不远处,其人将看到法之光亮。故行者当事必躬亲,这至少可以保证守持清净者在人、天善趣。但真正的行者应心向此生涅磐,以其善业趋向永恒。
不放逸是不逝世的途径, 放逸是死亡的道路。
不放逸的人不死, 放逸的人如同早已死去。
― ― 佛陀
如果此文有功德,愿回向给人间间的苦难之人,愿他们早日能离苦得乐。
(这是根据南传佛教戒律编撰的南传佛教在家居士戒律本。这个非常主要,正如所说戒如大地,是成就解脱之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