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迷信家阔别试验室:不是在开会 就是在开会路上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3Rank: 3

升级  87.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2:4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先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历历在目: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有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院士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时间无疑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尽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上个世纪50年代,中心提出科学家应当保证5/6的科研时间。
近年来,科学家的科研时间缩水景象让李邦河院士忧心不已,项目公关、填表、评审会……可贵的科研时间被越来越多地挤占。
“一天24个小时,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
中国青年报记者把这一问题抛给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多地十余位科研院所研究员和高校教授,得到的不谋而合的答复是,“最好的时间是晚上和双休日”。
这不是少数人的见解。
中国科协多少年前发展的一项大型考察显示: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加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等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运动。只管75%以上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个小时,工作时间总量不少,但大部门科研职员只能保障30%以上的时间用于从事直接科研活动。
这份调查发明,很多课题主持人只能加班加点,在“8个小时”之外尽量找回科研时间。
科学家离实验室渐行渐远
许多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让他们头痛的事儿比科研自身更庞杂
让张华教授(化名)回想上次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仿佛是件很艰苦的事。
这位年迈力衰的“长江学者”皱着眉头考虑半天,渐渐吐出一句:“似乎真的已经良久啦。”
但他确实很忙,而且这所有繁忙都跟工作有关:领导学生,看文献、改学生的论文……而且,他是20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参与杂志审稿;他要引导一个实验室的运行,每个春节前后开端申请一年一次的基金,而到年初,则要汇报总结“今年做了哪些工作,发表了多少文章,申请了多少专利,下一年度的规划是什么”。
对张华而言,美妙的时间只有刚回国的头两年。那时候张华有一半的时间和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作为实验室主任,他亲身做实验,也手把手地教养生,“百分之百的精神都用在科研工作上,现在只能跟他们空对旷地探讨了。”
那时候,张华还有时间看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天然》、《科学》,酝酿在上面发文章,而当初的行政事务和各类会议已经把这些空间填得满满当当了。
跟张华一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自嘲已经成为“兼职迷信家”,他们向记者反应,科研一线那些真逼真切的货色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深感应酬过多,耗去了大批的时间,在没有措施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躲起来做点事”。而不少教授因为每天疲于敷衍复杂的事务,只能把科研时间排在凌晨9点以前、晚上7点半当前,外加双休日,带的研究生(论坛) 背地称他们为“双休日科学家”。
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赵博士的察看同样能够佐证。
读博4年里,赵博士很难在实验室里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位“老板”重要在外面跑课题,拿回来就是手下的博士带着硕士们组成小团队做,平均一个人分到一个小课题,“一些署着导师名字的成果可能他基本没有介入过。”
中科院声学所一位前所长直言做实验通宵达旦,长时间连轴转,对科学家来说,不觉累。让他头疼的是,有时合法进入状况,一些“兵临城下”的电话就不期而至:“催你呢,上级检讨组来了!”“这里在评审呢,你快过来!”……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王恩多道出一个惊人的事实,“良多科学家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想的不是科研,而是怎么防止科研名目因经费预算分歧格而被卡掉!”
“很多时候咱们好像更像老板,像倾销员,反而是离科学家的身份越来越远了。”一位千人方案入选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感叹。
“一年填了47份表,最厚的一份200多页”
“大师+团队”的时间如果每天在应付申报和评估,就会变成“大佬+团伙”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地域某“985高校”的龚教授是个有心人。
他专门统计了2008年一年他所负责填过的表格,“总共有47个难填的表,均匀每个表填两天,就是近百天,3个月就没了。”
这其中,最厚的一份表格多达200多页,龚教授关起门来,整整填了5天。
这些表格名目繁多,龚传授扳起手指逐一历数:“973项目”申请,重点实验室评估,重点实验室计划,学院的规划,学科的规划,“211工程”申请表,“211工程”年度工作汇报表,“985工程”立异表、申请表、评估表等等。
填表的内容同样让人费心费劲。
比方每年搞大项目标估算,每一局部比例要合乎基金的请求,仪器装备费、人工费、试验资料、测试费、国际交换费,加入几回国际会议都要列出来,要去算,“一个上千万元的大课题,要算多久啊!”
龚教授说,很多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也不晓得怎么算,“由于最后要算一个契合申报划定的东西,但是确定不是真的,谁能预感旁边的变更呢”。
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对此深有同感。
他介绍,即便在人文学科,一个表格填四五天也很正常,“每栏要填三四千字,最后填下来一两万字,还要去查很多数据”。
在他看来,一些表格的设计很奇异,好比为一个课题填表,需要分辨填写两栏,本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每栏限3000字到4000字之内。
这让他感到很荒诞,“翻新之处不就是成果吗?”
作为申请者,王彬彬教授的教训是,每栏都要填满,表格交上去,别人都写了很多,你只写了一点点,评委就会感到你态度不端正,要减掉很多分;与此同时,两栏里内容还不能完全一样,“一样的意思还得换一种说法,如果完整一样,评委也会认为你立场有问题。”
“这样一来有个危险,原来畸形的学术团队就演变为‘大佬+团伙’了。”作为973首席科学家的龚教学发出警示,“巨匠+团队”能做出很美丽的科研成果,但是如果每个人天天都在干这些虚的活,没有时间研讨主要的科学识题,就不可能有本质性的结果。这就演化成“大佬+团伙”,和江湖人的生涯很像了,“他能赚到钱,然而他没有产品,无奈为社会作奉献。”
“假如没有会,就是我的lucky day”
一位科学家自嘲,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我几乎每天都有会。如果没有会,就是我的lucky day。”说起科研时间被侵犯,北京一家研究院的王教授有道不尽的苦水。
王教授是中科院2004年的“百人打算”入选者,2005年初全职回国,太太和孩子都在国外,本想二心一意地在海内做科研,没想到长年会议缠身。
他先容,每周填表量不在少数,同样让人烦心的还有会议。王教授每周上班时间大略要参加4个会议,有党政的会、学术的会、外事的会、后勤的会等等。就在接收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好不轻易才推了北京市一个单位的评审会议。
周六周日,王教授还要去参加一些评审会,这是因为一些科研领导部分怕平时人难凑齐,把很多评审会都定在了周六周日。
所有这些会议,简直不一个小时内停止的,更多的情形是到外单位开会,一下就要花掉半天时光。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王教授一脸苦笑地自嘲。而让他始终不适应的是,国内的会议往往依据领导的时间定,刚说完下战书两点半开,立刻就可以改到3点。
为了辅助自己所在范畴实现与国际接轨,王教授还须要招待大量的外宾,每周需要审视至少一篇国外或者中国学术刊物的稿件。
因为北京堵车,王教授每天早晨5点半就得起床,堵车之前到学校,在学校食堂吃完早餐,开始一天的工作。
王教授说,真正属于自己的科研时间主要有两块,一个是中午,20分钟左右吃完饭,素来不休息,也不活动,省下来的1个半小时是学习、处置学问的时间段;放工之后大家堵车的时间,王教授到食堂促吃完饭,又赶到办公室,9点钟左右才开车回家,“那是我做学问最好的时间,这个时候大家都累了,也就消停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特殊是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时间长期得不到保证成为凸起问题。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要保证科学家5/6的工作时间。中科院甚至专门成破了时间办公室。
中科院吴国雄院士感觉现在已经到了比以前更重大的水平:到65岁退休,一半的时间都在开会,所以一个人科研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对国度的丧失很大,“现在是老院士开会,年青人也开会,中年人也开会,会议扎堆儿。”
吴国雄院士被开不完的会议搞得很苦恼:不少会议是熟人组织的,不去会得功臣,去了挥霍时间。有时候他罗唆带着东西做本人的“功课”。
SARS疫情暴发时,各式各样的会都没了,他埋头做知识,3个月他与配合者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但尔后好长时间,都写不出好文章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