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419
- 精华
- 0
- 帖子
- 137
 
升级   73%
|
5月1日,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第一封法国回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打量着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习的中文字迹,不禁老泪纵横……
心爱的丹妮:接到你的信我冲动万分,以为这是一个奇观……我倒在床上,求上帝给我启发,最后想到了,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意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告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学,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诞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粗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慧,在她身上露出无遗。
这个人就是写信的人,曾经是她的学生,现在是她的丈夫。
2010年9月18日,厦门高崎机场,袁迪宝捧着55朵玫瑰,他的三个儿子各捧着一束鲜花,在国际达到厅翘首观望。
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只能随学校去成都。分辨时,丹妮剪下一缕金发,脱下戒指,交给袁迪宝。1956年4月,丹妮随父母回到法国。两人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学校里,兴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就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留神。
中心提醒:中法混血的李丹妮和厦门人袁迪宝相知相恋于风华正茂时候,却不得不分离半个多世纪,跨洋相望相思。直到5个月前的一封信,让李丹妮从法国里昂飞驰到中国厦门,都已八十高龄的两位白叟重续50多年前的情缘。
敬爱的丹妮:接到你的来信后,我昼夜怀念着你,只有默默唱歌,纾解心结。你单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请谅解我的负罪感,我们要重生。假如你乐意,来厦后我们能够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必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重的。
她说:“我一直未嫁,里昂第三大学的学生和共事都不信任我没有人追,可是我跟他们说:‘我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
有一天,袁迪宝鼓起勇气,把本人已婚的事实告诉丹妮。固然极其苦楚,但丹妮仍盼望袁迪宝能跟她一起去法国,只是袁迪宝不忍摈弃发妻。
然而,两人相知相爱却无奈相恋相守。
走向出口的丹妮心境缓和激昂,她一直问陪伴的欧阳:“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话未落音,两位耄耋老人便相拥在了一起……
有人说他们的恋情是厦门版的《山楂树之恋》;还有人说,与他们比拟,《山楂树之恋》是小巫了。
亲爱的迪宝:你的来信收到不少天了,不及时回信的起因很简略,我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主要的某件旧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许多良多……两年来,由于常生病,我开始收拾货色了,特殊是书信和照片。你给我的,我都保存到今天。
9月21日,他俩走进了厦门市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
“之后,咱们开端从新书信往来,有一次我告知他,我天天会与修女们会晤,我盘算最后到修女那儿终老。‘终老’这个词让他很肉痛,他就让我到厦门,跟他团圆。”丹妮说着,手被迪宝牢牢握着。
汉网-武汉晨报10月2日报道 这是一对结婚未几的新人,但他们却都白发苍苍,新郎82岁,新娘83岁。
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直到当初,丹妮还感到像做了一场梦,她说:“我突然又有了一个家!感到无比十分好!儿子儿媳们都对我异常好!”
薄情洋女跨国相望年未嫁
无奈分离半个世纪
这头,袁迪宝只能以每次出差杭州必到丹妮的故居前彷徨来寄托思念;那头,丹妮频频看旧信并忠诚祈祷来排遣感情。他们都认为,这段缘分已了……
当时双方的照片
一个飘着雪花的凌晨,坐在教室里的袁迪宝冻得瑟瑟颤抖。下课后,丹妮静静递给他一个纸包。袁迪宝翻开一看,是一件蓝色毛衣。暖意和爱意,将严寒挡在了窗外和心外……
消息全无,两人的情义只能居心间。
新郎是厦门人,叫袁迪宝,新娘是法国人,叫李丹妮,他们把家安在了厦门。
他俩不是傍晚恋,他们相知相恋于风华正茂时候,却不得不分离半个多世纪,跨洋相望相思,直到5个月前的一封信,让她从法国里昂飞奔到中国厦门,与他重续50多年前的情缘。
“今年春节表哥来拜年,说起:‘舅舅年青时是个大帅哥,在杭州读书时还差点娶了个本国老师呢……”袁老的三儿媳欧阳告诉记者,“我向公公求证,果然有这回事!我劝他说:‘为什么不再写信给丹妮,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逝世十多少年了’。我公公终于举动了,他花了几个晚上,写了雷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
相知相爱于西湖畔
9月26日,儿子儿媳们以及孙子们为二老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半个世纪后,都已八十高龄的他们终于喜结连理
白发牵手共度余生
一开始,他们仍然以书信频频往来。
迟到的信重续情缘
1953年,厦门鼓浪屿鸡山路1号,25岁的袁迪宝与黄秀雪举办了婚礼。一个月后,袁迪宝赶赴杭州的浙江医学院读书。
多年当前,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而在法国的李丹妮也始终未婚,只是失去接洽多年,他们的心中都住着彼此,却都不晓得心中的“她/他”是否还在世,直到2010年。
在里昂,中法事务协会献给丹妮80岁诞辰的《混血儿》(由丹妮口述,一位记者笔录)一书已经出版。书里记载了丹妮一家的中国传奇,对丹妮的中国之恋,只是一笔带过。如今,丹妮和袁迪宝有一个宿愿,不仅把书翻成中文,而且把他俩的这段故事写进去。
◎半个世纪前,法国姑娘跟中国小伙相爱,因他已婚无奈分别
但文革开始,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友人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止了。袁迪宝的姐姐也将丹妮的信连同丹妮的金发、戒指都警惕销毁。
情书选摘
我的儿、媳、孙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
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
亲爱的迪宝:你寄来的照片放在我书桌上,不管我在做什么,我不断都会过来看那张照片,你的微笑没变,仍是那么甜美,你第一次来上课也是这个微笑……虽然50多年没见面,没有聊了,今天通过文字,感觉眼前的你还是当年的你。你那封信我看了后,成千成万的声调、诗句、颜色涌出心头,这种美感我早以为是不可能再呈现在我的余生里。深夜了,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吗?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