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1-4
- 最后登录
- 2012-2-9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2805
- 精华
- 0
- 帖子
- 87
 
升级   90.25%
|
【作者:陈磊】
“杀人”游戏正在进行,大家正在抬头思考。玩游戏的白领们大多互不意识,但在“杀人”过程中都取得了一种满意,并拉近了距离。
编前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实际行动都处于社会道德束缚的压制状态中。而在成人游戏中,角色表演能使大家全身心肠投入,并开展想像力,应用逻辑分析去解决问题。它对锻炼思维、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展示个人才干,晋升自信念、满足某种心理需要都是有踊跃作用的。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症结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杀人吧受到高知识层的青睐,究竟对社会伤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如果不是我固执地“逝世缠烂打”,如果不是碍于朋友介绍,吴新(化名)确定会决然毅然拒尽我的采访。
作为一个6级的职业“杀手”,她真实 未审挤不出时间:上班惦念着下班,工作盼着周末,怀念的主题只有一个——杀人吧。
“杀人游戏”,这个近几年风靡于国内的心理游戏,加上电影《天黑请闭眼》的火上浇油,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去年,一种专门以杀人游戏为主营业务的实战地——杀人吧,又开始成为很多白领趋之若鹜的休闲场所。
杀人吧的出现,让像吴新这样热衷杀人游戏的人“终于找到了组织”。
益智、宣泄、博弈、暗昧、感情……杀人吧,在这个颇具血腥的暴力名字下,却包裹和承载着太多“名不副实”的意思。
休会:让“杀人”变得专业
4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在魏公村一个不起眼儿的写字楼里,我找到了杀人吧的“老字号”——爱酷思益智文明俱乐部(xclub)。年鉴民情在凑集了十几家“杀人场子”的京城,这个全国第一家成立的专业杀人游戏场合,始终是圈内玩家比拟认同的“依据地”。
大楼门前停满了私家轿车,衣着讲求的人,三三两两出入,有的人是玩几个小时,有的人则是彻夜不归。走进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显示牌在不停闪动,交替出现着玩家的昵称以及他们的实时成就。
因为该俱乐部采用会员制,参与游戏的会员持有电子会员卡,并有一个ID昵称,作为代号。进入游戏、统计成绩、盘算用度都通过小小的卡片来完成。派发游戏牌、指挥游戏以及法官的各种判定都由电脑发声来完成,以示公正和专业。会员则随机进入包房进行游戏。
夜幕来临,“包房”已是人满为患,不少人在大厅等候补位。而刚散场出来的游戏者仿佛意犹未尽,彼此争执得面红耳赤,嘴里嘟哝着听不懂的术语。
据培训员先容,杀人游戏是一项须要8个人以上介入者的群体娱乐活动,弄法并不庞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布衣,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加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体对手为胜。
经由填表、拍照、确认专用昵称、简略培训后,在工作职员率领下,我被随机部署到一个游戏包房。16个生疏男女围坐一圈,每人桌前放着号码牌,表情悠然。
作为“法官”,一位穿着整齐的女服务员坐在包房内长桌的前端,通过电脑操作实现游戏。
“预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入夜请闭眼。”跟着指令的发出,所有的人把放在眼前的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随即戴上面罩……
我摸的牌是警察,然而,杀手很老到地暗害了我这个新手。接着,就是猜想、辩解、推理、判断、所有游戏者通过各自发言,举腕表决谁是坏人,接着又是下一轮“天黑请闭眼”,直到杀释抓或者警察被杀。
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的出其不意,一场事实生涯中的福尔摩斯探案开始。
我由于“被杀”,可以洞察所有,虽不能发言,但依然能体验到斗智斗勇的快感和缓和。
两个小时后,第一场游戏结束,通过各自营垒的协作和奋斗,大家的距离感很快打消,16个人敏捷熟习起来。对于新手的失误,有的老手会给予耐烦的指点,有的人则比较烦躁。
身旁一位玩伴告诉我,包房里有时会“安插”一两个工作职员,带领和领导新人玩游戏。
11点将至,我准备离去,大部门玩家却无去意,在他们看来,“热身”刚刚停止,杀人游戏才渐入佳境。
据说,杀人游戏发祥于美国硅谷,1999年由归国的留学生传回国内并在多个城市流传开来。它本是聚首者饭后休闲消遣的方法,近几年,海内呈现了几十家专业经营此类游戏的杀人吧。仅xclub,自2004年11月成破以来,在全国就已发展了两万多会员,长期玩家到达700~800人(指一礼拜平均花费三次)。目前,还有许多相似的俱乐部纷纭树立,据不完整统计,全国现有100多万人参与此游戏。
“杀人游戏最早是从IT和媒体圈风行开来,不过当初各行各业的都有,如企业高管、市场营销人员、演艺界明星等。”一位玩家告知记者,乐于此道的人多是有车一族的白领,常识档次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年纪大抵在25岁至40岁之间。
像吸毒一样骑虎难下
在xclub的江湖中,像吴新这样6级以上的武林高手大略有100多人。他们都会构成特定的圈子,以论坛和竞赛的方式“以杀会友”。
切实,吴新的“杀龄”并不长,但自从去年8月与杀人吧“第一次密切接触”后,剩下的情节,就像一场热恋故事变得一发不可收。
“一玩就爱上了。”对吴新来说,去杀人吧就是必修课。以前她在一家公司担负人力资源局部经理,工作绝对轻松,放工之后,她会跟老公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肚子问题,而后促奔赴“杀场”——汽车片子俱乐部,一玩至少就是七八个小时,到了节假日,更是通宵达旦。
吴新丝豪不粉饰自己对杀人吧的狂热:“去年国庆的时候,简直玩疯了。平匀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时刻处于高兴状态。最后身材透支,着实受不了了,我们才进行调剂,现在基本是一个星期去三四次。”
“杀人”最大的功能,竟是给她平庸的恋情输入新颖的血液。
在认识杀人吧之前,吴新和老公的家庭生活基本没有交加:老公喜欢打桥牌、下围棋、玩电游,她爱好看电视剧,俩人的爱好从来不搭界,生活作息也大同小异,一个早睡早起,一个晚睡晚起。
“他睡觉时,我在看肥皂剧。我闭眼时,他也该起床了,一天总共说不上几句话。可是,现在彻底转变了,我们素来没有对一个事物有如斯一致的喜好。下班后,我俩几乎就是铁杆战友,一致举动,天天有说不完的杀人话题。结婚五年了,虽然也为‘杀人’吵过架,但是情感却越来越好。”
去杀人吧“杀人”,成为吴新生活中很主要的例行内容。从去年8月至今,他们已经为此破费了三万元,“有时一次就玩了500元,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在这儿”。现在她和老公基础保持收支均衡,没有储蓄,也不筹备要孩子。
“你晓得吗?这种感觉可能就像吸鸦片。我想我是上瘾了。”吴新告诉我,他们也曾经有意识把持,周末把自己关在屋里。但周六周日,脑袋里全部是杀人,不玩就心慌,结果还是受不了,没几天就恢复常态了。“我知道这样对工作和身体都不好,但就是不能自休。”
吴新说,有个朋友,比她更极其。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结果因长期泡杀人吧,公司员工几星期找不到他的影儿。玩了两三个月后,他突然发明公司的钱全空了,于是拼命干了一个月,赚回钱后又持续踏上“杀人”征程。
是演员还是自己?
“喜欢做杀手的感到,可以主宰其余人的运气,然而,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从事第三方认证工作的徐小姐,在现实生活中低调而且平常,但在杀人游戏中,她却可以成为焦点。
“每次游戏都是一场自我挑衅。假如赢了,精力上的知足感、认同感和成绩感是难以形容的。曾经有一段时光,自己的状况也很好,并把它带到了工作中。”她说。
“玩到最后就成为巨大的演员”,“杀人如做人,到最后就是拼人品”,这是杀人圈广为传播的两句名言。是做回真正的本人,仍是成为最伟大的演员,在杀人游戏中,这永远是一个悖论。
一方面,要释放现实生活中无奈展现的潜能和压力,一方面,要通过谎言和表演来伪装自己。也恰是后者,受到很多媒体和社会学家的批驳——“杀人游戏充满着诈骗和假装。”
陈明(化名),5级杀手,美国MBA,海归,公司老总。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他时,他却反诘道:“游戏的规矩就是维护自己,律师为当事人辩护,也是说谎了?即便是扯谎,游戏中的谣言是不任何功利性的,也不会带来损害。”
在他看来,游戏就是游戏,这种模式在现实生活不具备可移植性。“如果像讨伐小学生玩电游一样,批评这个游戏群体,无异于把高理性群体下降成理性人群。”
做房地产销售的女士告诉记者,杀人对于她来说,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时尚。在她眼中,卡拉OK、蹦迪、打麻将等早已成为俗气和过时的代名词。
“既缓解工作压力,又锤炼剖析推理才能,还能够交多少个志同道合的友人。又绿色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她问道。
和陈明一样,良多圈中人“每次去杀人吧,像回到了家”。“这里没有太多的功利象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品好,朋友就多。”他们在游戏中达成默契,结下友情。这些互为“老朋友”的人,兴许不会自动讯问你的职业、你的手机号,甚至对你的姓名和春秋都一窍不通,然而需要的时候,会给予热忱的辅助。
在这个社区中,从杀友发展为球友、车友、“驴友”的大有人在。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
“当然,确切也面临很多引诱。有多少独身男女牵手,有多少情人翻脸,这种故事每天都在演出。”一位玩家说。
有一点神秘,有一点危险,有一点惊险,有一点假话,但也不乏真挚。
这就是杀人吧。
杀人,心理有病?
陈明很当真地给我说了一篇记者写的报道,大体意思是,去杀人吧的人大都有点儿心理***,还有暴力偏向。
“这篇报道被挂在咱们的论坛上,大家看了,都感到挺乐。这是对杀人游戏缺少根本的懂得,固然它的名字有点骇人听闻,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高雅的益智游戏。而且,它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逻辑思辨的过程。”
北京绿心境心理征询核心主任心理师齐清波分析,该游戏群体大都受过良好教导,有大学老师、记者、IT人等。他们有交往需求,而且对交友层次要求很高,所以对杀人游戏情有独钟。
“游戏是人类从孩童时就开端从事的运动之一,即使在长大成人,更加感性化、社会化之后,还保存着潜在对游戏的寻求。杀人游戏是早期儿童游戏的一种连续,只不外增加了断定、推理和思维的成人技能。它有攻有守,常玩常新,每次成果不断定,这种追求的进程,可能使人得到心理满意。”
“游戏,就是生活的幻影;追杀,就是一种虚拟体验状态。”齐清波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实际行为都处于社会道德约束的压抑状态中。而在成人游戏中,角色扮演能使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并展开想像力,运用逻辑分析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斥着对未知世界的摸索,这是由内在驱能源决议的。它对锻炼思维、开释压力,宣泄情绪、展示个人能力,提升自负心、满足某种心理需求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齐清波分析,杀人游戏最吸惹人的处所在于角色体验。游戏中,每次角色不同,结果不同,过程不同,使玩者对事物的评判不轻易涌现偏激。
而杀人吧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游戏人数限度的请求,另一方面,陌生人的来往,增添了游戏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存在必定的交友功效。在杀人吧里,因为没有物资、权利和好处关联的牵扯,相对来说,交友比较单纯,同时能促使个体在团队合作中加强配合意识。
“其实我们在心理治疗中,也会采取类似的医治手腕。例如心理剧表演,让孩子扮演爸爸妈妈,通过心情展示、情绪宣泄,达到心理上的疏解。警匪杀人游戏,对于高压人群减压,可以恰当采取http://www.enchatroom.cn。”
但是,齐清波还是表白了他的忧愁:“把社会变成游戏,把游戏变成社会,很难‘薪尽火灭’,多少会有影响。”他认为,游戏是一个客观的货色,要害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杀人受到高知识层的青眼,毕竟对社会迫害性不大,存在有公平性,但是也不能消除,游戏适度会发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高兴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他呐喊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一些体验之后,做相干课题研讨。无论专家们褒贬如何,都市里仍旧活泼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杀会友”,并在一场场虚构的精神历险中,无私投入,乐在其中。
也许,杀人吧的空虚,正好弥补了现实生活的虚无。
“今天,你杀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