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890
- 精华
- 0
- 帖子
- 288

升级   78%
|
中午,希拉村上空浮现出大片鱼鳞状的云。希拉村一位白叟说,鳞状云象征着“饶恕”。这一天,沙利特跟第一批获释巴方人员477人都回到家人身边。唯愿一纸换人协议不止意味着“交流”,更能带来“宽恕”。
(实习编纂:许轲)
2010年,沙利特的父母分开故乡,在数万意愿者的陪同下步行至耶路撒冷。沙利特父母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住下,称只有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在这期间,天天有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志愿者在帐篷里“值班”,向路人散发呐喊拯救沙利特的贴纸,以及象征“安全回家”的黄色丝带。一些志愿者甚至辞掉工作,在帐篷邻近租房住下,专门照料沙利特父母,组织各种宣扬运动,做起“全职自愿者”。
换人协定达成后,一些暴力袭击受害者家眷表现抗议,上诉最高法院请求谢绝开释某些巴勒斯坦在押职员。
在烈日下召唤沙利特回家的人们,绝大多数与这家人似曾相识。在以色列,像埃拉这样曾为解救沙利特奔忙呼号、牵肠挂肚的志愿者数以万计。“算上那些把沙利特头像贴在车上,反光镜系着黄色丝带的人们,三分之二以色列人都是解救沙利特的志愿者。”一名曾在希拉发放腕带的志愿者说。这些腕带上印着:我们都在等你。
2006年,沙利特被哈马斯俘获。本月18日是他被俘的第1942天,也是被拘留收禁最后一天。这一天,在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的换人协议下,沙利特被送出加沙回到以色列,回到暌违5年多的家。
18日中午,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的家乡希拉村暴发出阵阵欢呼声,身穿印有沙利特头像服装的人们牢牢相拥,眼中闪着泪光。
通往希拉村的路上,到处挂着欢送沙利特回家的标语,横幅上用希伯来语写着“有你回家真好”——人们援用了一首以色列妇孺皆知歌曲的歌名。在从前的5年里,希拉村口始终挂着的标语是:“吉拉德,咱们等你回家”。
以色列履行强迫兵役制,所有年满18岁的男女性国民都要参军服役。“这次被俘的是沙利特,兴许下次就是我,就是我们的家人,”年青的志愿者奥哈德说,“假如这次我不为沙利特尽力,下次谁会为我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