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28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970
- 精华
- 0
- 帖子
- 307

升级   94%
|
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收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逝世。胡适是个学识广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范畴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纲要》(上卷)中,胡适首先采取了西方近代哲学的系统和方式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必定的历史前提下,用“同等的目光”与诸子进行比拟研究,废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颜色,存在首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先人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留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岂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无可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层,变到协调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展到到“仁认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转变到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发明者,而是儒学的复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强调教导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全部社会。胡适“勇敢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足,不外他假设“儒”在殷时期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不免太认真了。八点三非常开,同八点三十二离开,不是差不多吗?” ­
五四时期,胡适持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点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接踵实现《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换工具起了决议性作用。 ­
作者 ­
主要著述 ­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
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动「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失笑或感慨的资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基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这种杂文简便锋利,有利于敏捷揭穿悖论谬说,曾被很多刊物仿效,发生相称大的影响。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信、序跋等,或论时势,或悼友人,或抒感怀,固然内容尖利,但文字精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鉴赏 ­
●文词生动浅白,善用排比、映衬其次,在遣词造句上,作者照料到主角的个性,而写得十分浅白,使读者能透过其语言想见其为人。例如搭不上火车一段,他说:「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不但使人好像见到主角抱怨的神色,更感触到他一向推诿塞责的习惯。第九段写他的临终遗言,用了许多删省号,更生动的表现出主角病情严峻、谈话吃力的样子。而写他的死,也连续了全文幽默做作的作风,用「一命呜呼」、「绝了气」,而不必「过世」、「寿终正寝」等严肃的字眼。在修辞技巧上,作者善用排比和映衬,不但使文章颇见韵律,还能增强沾染力。例如「他有一双眼,但看得不很清楚」一整段,以及「是山西,不是陕西」、「身上疼痛,心里焦虑」等,都可以藉由对照,凸显主角马虎的程度与事情的严峻性。而「不肯认真,不肯计帐,不肯计较」这样的排比修辞,不但念起来有节奏感,也对文旨有加强加深的后果。 ­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未几吗?” ­
他一面说,一面缓缓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确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
差不多先生的面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明白;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明显;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息和口味都不很讲求。他的头脑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匆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晓得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苦楚,心里着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尝尝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玻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
胡适曾系统的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使他眼力灵敏,胆大心细,拥有精打细算的求实精神,因此他写这篇讽刺小品,讥嘲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一方面也可见其弘扬科学精神的专心。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大众害着一种弊病。病源就是那个随随便便,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语出日人内山完造所作之鲁迅先生一文)正可阐明本文的立意。「传」,史书的一种体裁,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自从司马迁史记以「本纪」来记载帝王,以「世家」来记载诸侯,以「列传」来记载个别人物后,「传」便成为史家记载人物的体裁。 ­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只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不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树立标准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美,也可以批评,却无奈疏忽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翻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
第四段至第九段描述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的几件事情,除了依时光次序写作,事情的简繁轻重也依着年纪的增加而增添,而成果与影响的水平也随之逐渐加重。作者先写差不多先生色彩不分(红糖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写货色不分(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这些琐碎的小事,在第六段差不多先成长大后,演化成了越来越重大的事情: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来日差不多,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最后甚至因「差不多」的立场而丧命。而作者叙述时的分量调配,也跟着事情的轻重不同,而有先略后详的走势,尤其在第八段「找大夫」一事上,叙述颇为详尽,也最富趣味。第八段中,先说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不但为差不多先生的死埋下伏笔,更显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仅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斯,奇妙回应了首段「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一句。其后,差不多先生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则是在为家人的行动作说明与认同。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除了再次回应首段,证实大家都这么随意外,更提出了一项严格的批判:连最须要讲究准确的医生都马虎搪塞,那么全国还有什么人是认真的呢?第九段写差不多先生的临终遗嘱,充分表示出他「至死不悟」的糊涂天性。中国人一贯说要「达死生」,又说形体性命这个「臭皮囊」不用太恋栈,这类观念假如不导向「宏观」、「开朗」的正面态度上,就轻易流为作者所担忧的:「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的苟且任事,而不能认真生活。作者部署死亡一节,显然对中国多少千年来的生死观念作了厘清。 ­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涯杂志第二期)
●以「讽谕」作结,寄托旨意第十段、十一段解释大家不但认同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甚至尊敬他、效法他,以回扣首段「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并直指: 「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总结全中国人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从小事的色彩不分、东西不分,到时间、金钱的苟且随便,最后糊涂一死结束。其中「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更明白表现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所以这两段是以讽谕总结全文,使首尾相应,也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与最深切的忧愁。 ­
胡适原名嗣?,大名洪?,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流,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去世,享年72。 ­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活动中,胡适另一重要奉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发人深省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破评论》,胡适始终保持独立姿势和批评精力。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成功后又先后担负北京大学校长跟中心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坚持书生本质,未曾背离五四主义常识分子。 ­
胡适并不盲目崇敬孔子和儒学,他以为“孔教不能适应时事需要”,“现在大多数清楚事理的人已攻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提高,“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尽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盼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生日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谛,由于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途。但现在时事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理所当然当初变成空话了。(试验主义》) ­
《中国哲学史提纲》(1919)、《尝试集》(1920)、《胡适文存》(1921)、《胡适文存二集》(1924)、《胡适文存三集》(1930)、《戴东赢的哲学》(1927)、《白话文学史》(1928)、《胡适文选》(1930)、《胡适论学近著》(1935)、《四十自述》(1933)、《藏晖室札记》(1939)、《胡适日记》(1933)、《齐白石年谱》(与黎锦熙、邓广铭合编,1949),以及《先秦名学史》(1922)等英文论著等。此外,从1919年起,还陆续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1966)、《胡适手稿》(10卷,1966-1970)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1979)、《胡适书评序跋集》(1987)、《胡适文集》(12册,1998)等。­
●传记体例,先纲后目本文既名为「传」,所以作者仿的是史记纪传体写法:先叙主角的背景及为人,后依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业绩。这种先交代人物特质,再以事例作为佐证的方法――也就是先纲后目的支配,能够使读者经过故事中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过错,而加深印象,以到达作者谏诤的目的。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难句型:「你知道中国最著名的人是谁?」来引起读者好奇,而后却不直接写出主角姓名,反而说:「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著名」,更进步了一层神秘感。接著作者把主角的名字命为「差不多」,还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些是在为后面「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做铺垫,表明「差不多」这弊端就是全中国人的弊病。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质,采由外而内的顺序,先说表象的眼耳鼻口,再说内部深一层的思想。而其「差不多」的态度也随着由浅入深的浮现,由名义的「不很清晰」、「不很清楚」,逐步深刻到「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细密」。第三段则透过主角的话作总结:「凡事只有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作者也藉由这两句话,引起下面「凡事」的诸多事例,因而第三段可说是具备「承前启后」的作用。 ­
抗战当前,因奔忙国是,再加上本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度,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暮年陶醉于《水经注》疑案,目标在为戴震分辩,下力甚大,据专家说,至今无人在《水经注》的研究上超过他。 ­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振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顿国故;再造文化。照他的懂得,所谓收拾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粉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体系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多次撰文先容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甚至于再三宣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
题意 ­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吻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刚才绝气了。 ­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学,参加《新青年》编纂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扬个性自在、民主和科学,踊跃倡导“文学改进”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意,为新文学情势作出初步假想。“五四”时代,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伴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开展“科玄论战”,是当时“迷信派”丁文江的后盾。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据,同是也参加一些政治运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斗初期出任公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克服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传记文体的寓言,内容的支配按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档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形成一篇趣味盎然、含意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应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易活泼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诞可笑的文字背地,领略作者严正的居心。 ­
胡适著作良多,又经屡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
创作背景 ­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颂差不多先生样样事件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终生不肯当真,不肯清算计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逝世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巨匠。 ­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本。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办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情探讨文学改良计划,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讯,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瀚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传授,并介入《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洪马辛、嗣?、字希疆,加入留美测验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古代有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5岁开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维文明,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惟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收《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端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口语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讨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适用主义哲学,并毕生服膺。 ­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致。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赌气了,经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警惕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
他的声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模范。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勤人国了。 ­
在实践提倡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胜利,独占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辟之功。 ­
●客观叙述,因事见理 本文在写作的技能上,通篇善作讽谕,且从头至尾不跳出来作主观批驳,而是透过景象与事件描写,使读者天然从中领悟情理,自作断定。例如首段的「人人皆晓,处处驰名」、「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用意在讽刺国人个个苟且;第十段写大家都夸奖他「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给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实在是在讥讽国人处事油滑,凡事应付不认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