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经常这样说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3Rank: 3

升级  86.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5:3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众生的心,你叫他一定来想念佛,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说假设,这经文只是假设之辞,假设就是或者。或者你这众生心,忆佛念佛:忆佛,忆就是想念于佛,忆念于佛,回想于佛;念佛,你能想念佛,你心里想念,口里也就念佛了,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忆佛、念佛,专一则灵,分驰则蔽。你心念专一了,念佛念得诚恳至诚,水流也是念佛,风动也是念佛,念得一切声音都是“阿弥陀佛”,这叫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现前,就是你现生;当来,是未来,或者你来生。
一定见佛:你一定能见着佛,因为佛的愿力,只有念佛的,佛一定要摄受他。所以去佛不远:你离佛已经不远了。
不假方便:你不需要藉着种种的方便法门,来修持这念佛法门。念佛就是捷径中的捷径,便利中的方便,最圆顿、最简略、最容易的一个法门。所以不假方便,不用再另找一个方便法门了,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方便中的方便,是最好的。
得意心开:心开就是觉悟了,就是你明白了,你豁然心开悟,豁然贯通了,释然就得到这念佛三昧,所以得意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如染香人:就好像身上有染香的人,身有香气:他身上就有一股香气。因为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就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叫香光庄严。我本因地:大势至菩萨自己称这无我之我,菩萨本来没有我,但是他对众生说法,所以说有我。我本因地,我本来在因地的时候,以念佛心:用念佛的这种宿愿
入无生忍:得到无生法忍。
今于此界:我现在在这世界,就是我们这娑婆世界,摄念佛人:我摄受一切念佛人。谁念佛,我就帮助谁;谁念佛,我就接引谁。只要他能念佛,我就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摄念佛人,我摄受这念佛人。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块铁,我就好像一个吸铁石似的。你只要念佛,我就把你吸来,吸到极乐世界。
摄念佛人归于净土:都同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个常寂光净土里边去。
佛问圆通。我无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在《楞严经》上,佛问所有的弟子,在听过十八界之后,以为哪一个法门是最圆融无碍、最圆满的,是最合自己根性的呢?所以大势至菩萨就说佛问圆通。在本经的前边,佛问各位弟子,哪一个得到哪一种法门,成就了他的圆通道果。
现在大势至菩萨就说我无取舍:我没有怎么样子来挑选,看看哪一个法门是第一?是圆通?可是我自己认为就是这念佛法门是都摄六根的,你能:
一念弥陀一念佛,
念念弥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来求生净土,把其他的妄想、杂念都停滞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来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听话,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境界,都不被这种境界所动摇了。所谓以念佛而转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为一切境所转。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会听你的召唤,遵从你的命令了,不会再着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摄六根,这就是一个总持的法门,也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呢?没有杂念,没有其他的妄想,这就是净。什么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间断,就这一念,一定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净念相继,这“相继”是很要紧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念得很天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办不到了,它自己就会念了,所谓骑虎难下,你想要结束这念佛的声音,办不到了。就似乎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个念佛心 。
所以,净念相继,相继就是持续不断。继承不断地这样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能发这样的心,这就叫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又翻译为“等治”。有的人以为它还是那个三昧,这个三摩地就是定慧圆融,定慧不二了,这是得到这种的三摩地了。
斯为第一:若以我来看,以我修行所得到的教训,以我个人事必躬亲,从无量劫到现在,若叫我说哪一个法门是第一,其余的法门我都不留神的,只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才是第一法门。
大势至菩萨根大的这种圆通,若是对十方众生来说,他是第一。那么,在这二十五圆通之中,文殊菩萨选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那为什么不选择大势至菩萨这念佛法门做为圆通呢?就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耳根很利,容易入道,容易造诣三昧的这种功夫。所以文殊菩萨为娑婆世界选这个圆通,以观世音菩萨这耳根圆通是最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什么叫大?这是对小而言大,可是这个大是大而无外的大,没有再比它大的。这个“大”就是一个法的体,也就是我们众生的佛性。这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所以才说大势至菩萨,一举手一投足,十方世界悉皆震动。他这种威势是很大的,所以叫“大势至”。因为他这力量最大,他一走起路,十方世界悉皆震动,就有这么大的势力。那么说:
“是不是他常走路呢?”
“你不要担忧这个,大势至菩萨因为他一走路,十方世界常常震动,所以他就常在定中,不走路。可是他虽在定中,还能遍一切处──他这光遍一切处,他这智慧遍一切处。”可是你不要又这样想:
“噢!这大势至菩萨一定是个大老粗,一定是个很粗气的菩萨。要不然他走路怎么会把这十方世界都给震撼了?一定他这脚一迈步,就是很重的。”
不是,这并不是他的脚迈步有重的力量,你不要用凡夫的知见来揣摩圣人。这是他的威德能令十方世界都震动。他既然有这种威德,他也有才能令十方世界安然无恙,不震动。所以他有这种力量,但是他不一定用这种权利,这是大势至菩萨。
以上是大势至三个字的说明。
菩萨:菩者,觉也;萨者,情也。就是觉有情。具足地说就叫菩提萨?,梵语叫 Bodhisattva 。这菩萨就是 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又可以这么讲,他也是一个觉悟众生者。
怎么样说是众生之中的觉悟者呢?他和你我现在这一切众生是一样的,不外他肯发菩提心,他能英勇精进,行菩萨道,舍人所不能舍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利益一切众生。他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他就得到觉悟了,也就是我们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
本来他和我们是一样的,不但菩萨和我们一样,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的时候,和你我现在一切的众生也都是一样的。你我现在一切众生就是未来的诸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将来的诸佛,他是这样看的。因为这样,他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所以对每一个众生,他都要存一种孝顺心;看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他就要存一种恭敬心,这么孝敬恭敬。所以对一切众生都同等,慈眼视众生,平等来看一切众生。所以这菩萨就是众生里边一个觉悟者,他又用他所觉悟的这种道理,来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觉悟,都得到这种好处,所以这又叫自利利他,这是“菩萨”大略的解释。
这个念佛:我们现在各位应该意识明白一点,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是叫大势至菩萨自己来念佛,是大势至菩萨现身说法,告诉你我一切众生,说是:“我就是由这念佛的法门,而得到圆通。你若是按照这种方法去修行,你也可以得到圆通,他也可以得到圆通,所有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圆通。”
所以这念佛并不是大势至菩萨自己来念,因为大势至菩萨已经念无所念,不念而念,念而无念了。他得到这个圆通,可算是一个念佛的过来人。所以就告知你我一切众生:“你们各位知道吗?我是从念佛这一条路走过来的,我得到圆通的这种方式,现在传授给你,你也可以用这念佛的法门来得到圆通。”
念佛有四种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
三、观想念佛
四、实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专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我在台北遇着一个人,他是很狂的。我对他说念佛,他说:“念佛有什么用啊?我念佛不如念念我自己。”
我说:“那也一样,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过我们念佛,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时,发了四十八愿。
他在四十八愿之中说:“每一个众生,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若是称我名号,他一定会成佛;假如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觉的,我也不成佛。”
藉着阿弥陀佛这种大弘誓愿,我们就好像乘着一艘船到对岸一样。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他从前和我们所有十方众生签的合同、签的条约。所以,我们如果念佛不生极乐世界的话,阿弥陀佛也没有成佛的资历。因为这种关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信切愿来履行念佛法门。
这念佛是最简单、最圆融,是最捷径的一个法门。也不需要很多时间,又不需要金钱。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丁壮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也可以念佛,无病的人也可以念佛。这念佛法门是:
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三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一般人和愚痴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极乐世界去。利钝兼收,无论你是最聪明的,如同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他们也一起发愿,乐意求生净土。还有最愚痴的人,乃至于牲畜──鹦鹉、八哥,它们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况我们人为万物之灵,每一个人念佛都有愿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有阿弥陀佛和我们签的公约、签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们藉着这条约和合同的力气,决议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二、观像念佛
观像念佛,观像就是请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观想阿弥陀佛相好肃穆,尤其两目旁边的白毫相光。常常观像来念佛,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乱。念佛重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你若得到念佛三昧了,那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无论行、住、坐、卧,都在三昧之中,行也弥陀,坐也弥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三昧中,智慧水就来浇灌你。你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一定会往生的。
三、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观想就是单单那么来观想,不须要佛像。观想“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含蓄五须弥,绀目廓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此岸。”观想这一首赞佛的偈颂,也会得到念佛三昧。
四、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时候就是参禅。所以真正明确念佛的人,不会反对参禅;真正清楚参禅的人,也不会反对念佛。岂但不会反对念佛,也不会反对教宗、密宗、律宗。禅、教、律、密、净,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破,一宗也没有,都是大家互相辅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称的关联。
我们众生不要自生分辨,在这头上来安一个头,说:“禅宗就是禅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干。”不是的!它原来都是一个的,本来不这么多分离的,就是咱们众生欢乐没有事件要找一件事情来干,所以把它分出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东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晓得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国常常有人问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说:“没有宗。我若有一个宗,那就有一个界线了;我没有一个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这里边包着,我为什么要自己画一个小范畴,立一个小的界限,说我是哪一宗。我是全部儿佛教的,没有宗、没有派;也没有门,也没有户,我和哪一个都是一个。”我常常这样说:
真认本人错,莫论别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真认自己错”,要真认自己的错。“莫论他人非”,不管旁人的对、不对。“他非即我非”,旁人的错误就是我的不对,就和我自己不对是一样的,我应该想方法改过自新才对,我不应该总挂到口头上说:“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这有什么用呢?所以“同体名大悲”,大家都是一体,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么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来,不要向外驰求。
那么念佛,你实相念佛就是参禅呢!所以各位善常识,不要做释迦牟尼佛一个不孝顺的弟子,我们不要常常自己捣蛋,自己骨肉残伤,自己给自己麻烦,这是我对古代佛教的冀望。
今天时光已经不等着我们各位了,它说你们都应该休息睡觉?!来日还有工作,还有事情干,所以也不要太过精进了。生机各位回到家里,睡不着觉的时候,多念几声佛,愿各位都得到一个很高兴的晚安。
※         ※        ※
我们现在再念一念这皈依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办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大宝积经》上说,在末法,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在末法时代修行,不容易得到道,唯独依照这念佛法门,就容易成就道业。
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西方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所以都倡导这念佛法门。
我们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乱,得到念佛三昧,这要怎么样?首先要专一,你必需念?在?地常常持名念佛。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经说过这样一首偈颂,今天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偈颂就是:
念佛能念无间断,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往生净土定有盼。
终日腻烦娑婆苦,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乐意念重,放下染念归净念。
“念佛能念无间断”,你念佛能念到无间断这个水平上。
“口念弥陀打成片”,你口里常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念得风也吹不透了,雨也打不漏了。这时候恰是得到念佛三昧这种境界,所以叫口念弥陀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你一切的杂念都不生了,所谓
一念不生全部现,
六根忽动被云遮。
你能念到一念不生,什么邪念也没有了,就得到念佛三昧了。
你既然得到念佛三昧,那么“往生净土定有盼”,你必定会有盼望生到极乐世界去的。这是前边四句,后边四句是这样说的:
“终日厌烦娑婆苦”,每天都感到这娑婆是很苦恼的,极乐世界是很快活的,所以说终日厌烦娑婆苦。
“才将红尘心念断”,你因为厌苦,就想得乐,得乐必须把红尘这种思维,十丈软红这种境界放下,所以说才将红尘心念断。
“求生极愿意念重”,求生及时行乐这种的情意很要紧的,很主要的。
“放下染念归净念”,你能把这染污的动机放下了,就是净土成熟的时候;你若染污念头不放下,就得不到这种清净快乐,这种极乐世界的快乐。
这八句偈颂虽然听得很浅易,但是你细玩其味,对念佛法门上,是很有赞助的。
大势至菩萨得到念佛的圆通:圆,是圆融无碍;通,是灵通。既圆融又通达,这圆融无碍就是念佛念得美满了,念得成绩了。也就是证得事和理都圆融无碍了,事也无碍,理也无碍。到这个境界,就叫圆通。
章:就是《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一章。这〈二十五圆通〉,各位若想知道的话,就要研究研究《楞严经》。
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中天竺:是印度的一个国度。印度有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其中有良多的国家,这般剌密谛是中天竺的人。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勤修就是不懒惰、不退转,你时时刻刻都要精进勇猛,向前去迈进,不要向撤退,不要懒惰。这不勤惰,不是一天不懒散,是要天天不怠惰;不是我今天精进,明天就懈怠了。我一天精进,十天懈怠,那不算的。你要生生世世都精进,生生世世都殷勤来持戒。这戒就是:
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你诸恶不作,也就是众善奉行;你能众善奉行,也就是诸恶不作了。所以持戒要精严,“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要言传身教,来给众生做一个好的仪范,好的模范。这是持戒。
又要修定,定是一种禅定的工夫。禅定必须要常常修,才有定。由戒就生定,你若是想要得定,首先必需要持戒;你若不持戒,就很狼藉的,不会有定;你若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由定发慧,这叫三无漏学。你能勤修戒定慧,就能超越三界;息灭贪?痴,就不腐化三恶道。
我们人为什么从无穷劫以来到现在没有成佛?仍然还是众生?依然还在六道循环里转来转去?就因为贪?痴这三毒把我们都醉得不能觉醒。我们被贪?痴这三毒,毒得模模糊糊,颠倒置倒,不能逆生逝世流,只能顺凡夫这六尘流。由无量劫以来,就因为贪?痴,把我们自性的光明都给遮蔽住了。
贪,是贪而无厌;?,是贪不来,你就?了。你因为贪得无厌,得不到时,就生了一种?恨;生?恨以后就会走到愚痴的境界上,走到这愚痴的路线上了。这?就是一种无明火,所谓无明就是有脾气,一发无明火,就发大性格了。
为什么你有无明呢?就因为前生造的罪业太重了,所以有这么几句俗话说:“无明火犹如老虎神,这是前生罪业根。”无明火是前生罪业的基本,这老虎神我们不论它了,我们讲讲这愚痴。
怎么叫愚痴呢?这愚痴的人他尽打痴心妄想。好像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就是愚痴。你这蛤蟆怎么可以吃到天鹅的肉呢?还有人没有读书,他想要得一个博士的学位,想假冒学者附庸风雅,过一过博士的瘾。这不读书怎么会得到博士呢?这就是愚痴。还有人也没有买彩票,就想中头彩,无本想生利,这不是愚痴是什么?自己也没有种地,到秋天的时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去收谷,这相对不可能的。
所以胡大川所写的〈空想诗〉说得很好,这是给愚痴的人一个写照,他怎么说呢?他说愚痴的人是这么想的:
好花常令朝朝艳, 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 长林无树不摇钱。
“好花常令朝朝艳”,贪美色的人,他就想这花最好天天都是这么俏丽,没有凋零的时候。所以就想好花常令朝朝艳,天天这花都开得这么新颖,这么漂亮。甚至于自己的太太可以总也不老,老是那么年青,这多好呢!这贪色的人就这样想。
那么好游玩的人,他就想了,想什么呢?他想“明月何妨夜夜圆”,明月在十五是圆的,过了十五就少一点,一天比一天就不圆了。欢喜在月光下赏月的人就想:“月光若天天晚间都是这么圆,这有多好!”
爱喝酒的人,由于现在酒也很贵的,去买酒就要用不少钱,他就想了:“我每天要喝酒,最好就是‘大地有泉皆化酒’,所有这大地有水池的地方,都变成酒池,我如果想要饮酒,到了那地方也不用钱买,不用买醉,自己就做作会醉了,这多好呢!”他就有这么愚痴的妄想。
那么财迷呢?他也打妄想了,他说:“这钱哪!现在都要做工才赚钱,如果所有的树林子都变成钱树子,街上那树叶子都可以当钱来用,你说那有多好!我也不需要唱工,想用钱的时候,到那儿晃一晃那树,就落下很多金的树叶子,拿起来就可当钱用了,这有多好呢!”
你看看!以上所说这些都近乎愚痴的妄图,办不到的事情,他还要这样想。那么这沙门呢?就没有这种痴心妄想,他二心修道。沙门有四种:
一、胜道沙门:就是修道证果,入圣人的位了,这叫 胜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个叫说道沙门。
三、活道沙门:以法自活,以道自活,在佛教里他可 以修道,又是发菩提心的。
四、污道沙门:污,是染污,就是不持戒律,不修戒 定慧,不息贪?痴的。他名虽然叫沙门,但是应该生大愧疚,应该很内疚的。
沙门有这四种。
般剌密谛:是译主的名字,这名字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极量”,就是他的量十分大,可以说是:
性尽人己参天地,
心同日月若阳春。
可以说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叫极量。
这一位沙门是很聪慧、很有智慧的,他把《楞严经》传到中国。本来《楞严经》是不轻易传到本国的,他第一次带这一部经想要到中国来,被守关的检讨出来,不准他带出来,也不准他出国了。第二次,他把这部《楞严经》以最细最薄的绢,用很小的字写出来。而后将自己臂肉厚的处所割开,把这经放到里边,然后又把皮黏到一起,或者敷上一点药膏之类的,就这样子把经带出来的。
《楞严经》对中国人是很有大利益的,以前有很多祖师、出家人、在家人,都因为读诵《楞严经》而开悟了,过去有很多人得到《楞严经》的利益。所以他翻译《楞严经》,这对我们现在、未来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研究《楞严经》的人,应该知道这一位沙门的名字。
这一位沙门是四种沙门的前三种,不属于最后一种。他是在唐朝的时候来的,武则天退位当前,他到了广州,“译”:在蒲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开端翻译这一部经。
《楞严经》对佛法、对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研讨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严经》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
我们生在这时候,一定要护持这部经,不要令这部经没了。我们若不生在这时候,那就没有义务;我们正在这时期,绝对要用全副的气力来护持这一部经。
这一部经的起源,据佛教历史考核,本来是在龙宫的。也是龙胜菩萨在龙宫里看《龙藏》,看到这一部经的时候,他用记忆的力量把它记出来,所以世间上才有这部经。天竺国就视为珍宝,不准流畅到其他的国家。中国人因为和佛教有大因缘,才有这一位胜道沙门不惜身命把这一部经送到中国来。我们现在听这一部经的人,都应该向这一位沙门叩头顶礼,拜多少拜那随自己。
智者大师没有见着这部经之前,已经向西方印度拜这一部经的名字,拜了十八年,惋惜他仍是没有看见这部经。我们当初这种因缘赛过智者大师,我们不必叩那么多年的头,已经能够遇着这一部经,你想一想,我们的因缘岂不是超过智者巨匠呢?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就是这一位有大权势的菩萨,又名“无边光炽身菩萨”,他的光亮遍照十方领土。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国有国王;天上有玉皇,就是天王;佛为法王,菩萨呢?就是法王的弟子,法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说:
佛为法王,于法自由。
菩萨是学习佛法的,所以就是法王的弟子,这一位大势至菩萨是法王的弟子。
不单他一个人,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他同伦,就是同样的、同类的。伦者,类也,就是和他一样的。虽说和他一样的,但这菩萨多少也有不同的,就是和他差未几的,因为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五十个果位,加上等觉和妙觉,这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菩萨是五十二个果位,这里边所包含的菩萨就有无量无边了。
所以,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在说完了前边二十三圆通的时候,他们同时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了。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座位,他有看法要施展,想要说他所得的圆通,所以就从座而起了。从他自己所坐的地位站起来,这也就是表示: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从座而起,这也是一种表法,表现佛就要说这种法了;这菩萨也要陈说他所证得这种圆通的情理。
顶礼佛足:这顶礼是嗤之以鼻,专心恭顺,那么样来顶礼。在顶礼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观想。观想什么呢?就说“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和所礼,性都是空寂的。“感应道交难思议”,固然说是空寂,然而有一种感应道交、不堪设想的境界现前。你星期哪一位菩萨,或者哪一位佛,都应当观想这一位佛或者菩萨。
那么大势至菩萨和他同来的伴侣──这些个菩萨的友人,都向释迦牟尼佛来顶礼,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行“接足礼”,以自己至尊的头叩到地下,用自己两手去接佛的两足,表示这是最恭敬的。
而白佛言:对佛就说了。前边这几句经文,是结集经藏时所说的。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降生。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大势至菩萨就说了,我忆往昔:记得我在往昔,就是良久以前我初发心那时候。这初发心的菩萨不一定就胜利,最要紧是在初发心以后,就念念不退转,才干成就佛果。如果你发菩萨心,然后又退失菩提心,那也就不能证佛果。你还能证佛果,那也是将来你再发菩提心的时候能力证。
所以有这么几句话,说:
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成果少。
鱼子,就是鱼生的子。有许多鱼子,但不一定个个鱼子都会变成鱼。庵摩罗果呢?这种树开的花很多,但是也不能结那么多的果。初发心的菩萨也是,初发菩萨心的人很多,但真能证得菩萨果位的也是很少的。所以说:“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这大势至菩萨没有退失菩提心,所以他记得往昔,也就是以前的事情。
恒河沙劫:恒河是在印度的一条河,在佛说法处那个舍卫国的前边。人人都知道这一条河,所以佛说大数目标时候,都说恒河沙;那么大势至菩萨也是用这名称来形容时间的长。劫,是梵语,叫“劫波”,此云“长时候”,就是一个最长的时间。
有佛出世:那时候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