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375
- 精华
- 0
- 帖子
- 123
 
升级   58.33%
|
相关的主题文章:
公司矿产资源储量将大幅增添
尤其是在良多白叟的眼中
尾相加即是10
三人地主三杆枪
咱们不能转变模样
走在南京大巷冷巷中,会发明有许多的“七家湾牛肉锅贴”店,这兴许是本地的一饮食特点,我二十多年住在位于城南的七家湾,惋惜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名称的记忆。七家湾地名的问世,应追溯到明代,据说朱元璋将有功的7位回族将领安顿在秦淮河沿岸,以这七姓为基本,树立了回回街---七家湾。这七姓分辨是哈、麻、达、沈、何、金、沙。后来,朱元璋又部署常遇春到大常巷,世代安居繁殖,至今,这七姓跟常姓还是七家湾的回族大姓。这就是传说中的“七家湾”来历,当然还有良多“七家湾”来历的版本,这阐明“七家湾”回民寓居区,对南京的发展起着较大作用。
在原七家湾的对面,有一个甘雨巷,巷子里有个清真寺,该寺实为“新建”老寺,因原址老寺已毁,后将太平路的寺迁与此地。太平路清真寺原名花牌楼星期寺,创立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9年),原址在户部园,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后由乡老集资建简易寺房。1924年坊内富绅蒋氏因老寺已破陋不堪,绝对附近的基督教青年会西式洋房,对照赫然,时有内疚,乃合资3万银元在新址建寺,穆斯林称之为“争气寺”。1945年抗克服利后,蒋氏出资修理大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三次拨款修葺。据当地乡老相传,明建寺寺宇雄伟,巳不知其详。新寺原为三进,首进迎街为面阔5间的阿拉伯式汉白玉门楼(上为邦克楼),为全寺精髓,1931年因扩建马路被拆除。二进为单檐硬山顶式大厅,前后有廊;第三进为礼拜大殿,建造面积189平方米。北院有水房和南北向的中式楼房,为小经堂、阿訇坐卧室及办公用房。其修建品质和细部工艺非常出众.有名经师李廷相于1925――1931年任教该寺,胡恩钧于1945―1948年任教该寺。
抗战成功后,曾成破于重庆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迁与太平路清真寺内,并改名中国回教协会,第一任理事长白崇禧,这是公民政府时代全国最高的伊斯兰教组织。
现甘雨巷的清真寺,已是中外穆斯林在南京举办宗教运动的重要场合之一。
分开记忆中的“七家湾”,“七家湾”的消散,未能给出一个谜底:将来大城市的回族社区将何去何从?民族习惯如何融会与古代化社会?回族社区是否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承当它应有的社会功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