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403
- 精华
- 0
- 帖子
- 131
 
升级   67.67%
|
相关的主题文章:
新年快活
单凭触觉就能使头转到合适的地位去够着奶头
不外有一点令我快慰的就是
早就把本人定为“无幻想
4.萧亚轩《一辈子做你的女孩》
买的不是房子,买的是心理保障
――透视高房价背地之二
小时候,我听城里人说,你看乡下人,攒了一点点钱就盖屋子。当时城里人说这话是带有一点贬义的,他们以为乡下人的小农意识太强,眼光短浅。当时仍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房改还没开端。我想反驳,但我不晓得该怎么反驳。
现在,我终于可以“反驳”了,城里人不也一样吗,攒了一点钱就开始买房子。尽管我说了这话,好像把小时候憋在肚子里的气给发泄出来了,可心里真不是味道。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总为或总被房子“折腾”呢?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城里,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房子升级的期限大概需要10-15年。第一次升级之后,第二次、第三次升级的时间可能会变得更长。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较长的必定阶段,城市房价(乡村盖房本钱)回升的速度,大大高于收入的增速。
房子升级初衷是改善寓居环境、扩展生活视线,所以山里人要搬到马路边,马路边的要搬到镇上,镇上的搬到县城,县城的搬到省城,省城的搬到一线城市(尤其是前面三种表示得更增强烈)。
就我察看而言,住房首次进级也就是住房改良,对房价的拉高效应并不大。1988年,全国住房轨制改造大幕拉开。房改几经周折,1998年,国务院公布23号文件,提出结束住房什物分配,逐渐履行住房调配货泉化。
材料表明,武汉第一波建房潮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依据房子升级“十年周期实践”,武汉第一波“换房潮”,应该是本世纪初期,假如再说得精确一点,应当是2002年至2003年。由于房价开始成为武汉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一个更加显著的信号是,存量房交易显明加大,二手房价钱全线上扬。
不外,房价涨得并不是那么离谱。武房指数显示,2000年指数为1041.03、2001年为1082.37、2002年为1136.63、2003年为1219.06(暂且信任指数的正确性)。我们看到,指数逐步走高,幅度逐步加大。只管如斯,武汉市2003年住宅均价为2353元/平方米,当初看来也是一个神话。
如果再把房价的增速和人均可安排收入的增速做个比拟,成果无疑是残暴的。我很想找到准确的数据,但是很负疚,房价数据变得越来越含混,不仅民间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不一样,就连统计部分和房产部门的数据也不一样,而统计指标现在和五年前的又不一样。不过,大家算算这几年自己的收入,看看周边的房价,也一样能得过准确的谜底。(仅仅到2005年四季度,武房指数已达1834.13点。)
既然改善住房没有带来房价的高速增加,那么高房价从何而来?一个很简略原理,供求决定价格。所以我还是从供求关系上来寻找答案,尽管经济学原理有时也会失灵。
很多人为高房价“保驾护航”时,都会说到一个词“刚性需求”,言下之意是,刚性需要这么多,房价能不涨吗?
但是,我很想搞清晰,“刚性需求”为什么连续上十年来始终这样充足,而且一年比一年充分?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买套新居或因种种原因换套房子属于“刚性需求”,那么他们为什么买第二套、第三套呢?我认为只有攻破沙锅问到底,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干真正解决高房价问题。
北京大学传授赖伟民的本行不是研讨房地产市场的,但他以一个学者所应有的实地调查的精神,暗访楼盘期望揭示本相。他在博客中写道:“半年多下来,跑了几十个城市的一百多个楼盘,以一名一般看房者的身份同几百名售楼小姐、几百名购房者进行了交换。十分惊人地发明一个事实:这段时光真正掏钱购房者,80%以上都是以投资为目的,甚至许多是以投契为目标。”他继承思考得出论断:房地产的问题基本不在房地产上,问题在于合适老庶民的投资渠道太少,大家有钱了只好炒房。
赖伟民教学的考察精力值得敬仰,观点也颇有情理。上海理财专修学院院长徐建明也说过相似的话――买黄金20年涨一倍,买债券涨2倍,买股票涨10倍,买房子涨20倍。
事实已经证实,20年来,房子是最好、最稳当的保值增值工具。去炒股,不亏才怪?散户赚钱的,不过乎三类人:评教训和技巧赚钱的资深股民和专业人士、凭小道新闻赚钱的企业治理者和政府官员、心态好赚一把就走的普通者。你去办企业,若老老实实把各种各样税费交完,那就等着关门吧。外汇、期货,没有一定专业常识和一定的本金,你怎么玩啦?
但是,投资渠道太少,并不是楼市最根本的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在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或者说极不健全。
我有一些同窗跟朋友,通过上十年的努力,爱岗敬业起早贪黑,现在年薪达十万甚至更高,这个收入在武汉或许算是所谓的中产了。除去日常生涯用度,每年还可攒下几万块。但是,他们不是公务员,也不在垄断行业工作,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公积金。他们多数人有两套房子,不过良多人都有按揭,房子面积也不大。我一开始和他们开玩笑,说房价就是你们炒高的。他们大都会回一句话,“买个房子给自己养老”。
我所意识的老板们,房子就更多了,一到两套自住,一套投资出租,还有一套要自己公司办公所用。有的老板告知我,哪生成意要是垮了,我还有个睡觉的处所,不至于到大马路上。
这些中产者尚且这么缺少保险感,那些低收入的最普通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生活呢?我有一个转了几道弯的亲戚,他是城里人,工厂效益不好,他们的生活也很苦,夫妻两个人的收入只能保持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教导费用。只有是经济适用房摇号,他都会去排队,排了三年初于买到了实用房。他说,“旧房子出租,恰好还新房贷款。有了房子,睡觉才踏实。”
所以,中国老百姓买的不是房子,买的是心理保障。如果说买一套房是刚性需求,那么买多套房来自心理刚性需求。当然,房地产市场有一帮人是真正的投机分子,今天买来日卖,但这局部人比例到底有多大,对房价走高有多大影响,我无奈找到数据,也不好调查和评估。
说到这,我还是说说自己。有网友善意提示我,没有必要讲述家事,这是个人隐衷。但是,我还是说说,究竟我只是一个老诚实实辛辛苦苦天天工作至少十个小时的人,独一荣幸的,找到一个效益还不错的单位,或者,单位福利曾经不错,仅此罢了。
1999年秋天,我还是大四学生,迫于生活压力,我加入了工作。从这时开始,我简直住在城中村,直至去年景家要买新居。也就是说,我在城中村住了将近十年。
十年来,因种种起因,换了几个城市,换了几个单位。起起落落,钱也没攒到什么,我一开始也不感到什么不好,反正对拉动国度内需我奉献了自己的全力。直到2006年,家里人开始催我谈恋爱结婚,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小了,但自己赤贫如洗。而身边已有友人开始贷款买第二套房了。
我也斟酌过租房子结婚。可是好的一点的小区,感到租不起。要是住在城中村或老小区,确实有点对不住恋情。更何况武汉正在毁灭城中村。我曾经住过的城中村,就有两处消散了。
金融危机全面暴发之际,我凑齐首付出手买房。愧疚的是,把连在东莞打工的表哥的积蓄都借来了。当时有人劝我再等等,我说,我不等了,其一我对楼市调控没有信念,相反国家正在力挺房地工业,其二,我买房自住,房价涨跌与我没有多大关系。
我经常跟同事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社会保障,看病有医保,失业有接济金,结婚有配套完美的廉租房能够租,少有所依老有所养,我TMD的买房子干什么呢?
现在,房价又涨了。但是,我能卖掉吗?
本人有了教训,我也变得婆婆妈妈了,对新来的年青共事,对刚出校门的网友,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尽力工作努力攒钱”。或者工作很辛劳,也许薪水也未几,但是我们别无抉择。
和上篇一样,?烦琐嗦说了一大堆,或许什么都没讲明白,或许要挨有些网友的骂。但是,我依旧努力坚持真挚,照旧盼望对大家思考有所辅助。
来个综上所述吧:供求关联决议价格,老百姓购房已从自主型向投资型、保障型过渡,心理上的刚性需求不容疏忽。要想根本解决楼市高房价问题或者说是畸形房价,需要建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但是,在目前政府仍旧以GDP为纲的背景下,树立社会保障系统何其难也!然而,这也并不象征着政府不可作为。解决房价须要一个配套工程。在接下来的多少篇博客当中,咱们持续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