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1-10-23
- 最后登录
- 2011-10-3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480
- 精华
- 0
- 帖子
- 152
 
升级   93.33%
|
相关的主题文章:
男孩想喝一口开水
当幸福忽然降临的时候
你分开当前我再也不是本来的我
偶留的佳句
你会技能的抚慰她.
在这里,你会发明世界是如此多样,而手机也能够有“另一种色彩”。
对早已习惯了形形色色手机产品的中国用户来说,很难懂得黑莓这种手机在美国的风行程度。在美国奥兰多的无线企业大会(Wireless Enterprise Symposium,简称WES)现场,一位持续五届加入WES的美国人举着他的黑莓向记者打趣道,“你看,这是我的魔法棒。” 、“而这儿就是霍克沃兹!”
在美国,有这样一批手机用户:他们大多衣着黑、棕色西服,白色或灰色的衬衣,胸前挂着一个标示自己身份的卡牌。他们聊天、倾听,但无论什么样的谈话,总会时不时被一个动作打断:取出黑莓手机,查看邮件而后回复。
与进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发展业务的顺风顺水相比,同为亚洲国家,黑莓在中国这些年的拓展并不算快。在其他国家应用得十分顺利的电信经营商协作、企业级合作搭档增持、从企业到个人用户的打法,在中国却仿佛有些失灵。
早在4年前,人们“掏手机”的动作就已经被某英国媒体调侃成一种病症:黑莓成瘾症。该媒体对它的形容是:“他们会不断检讨自己的黑莓手机,就算是在祖母的葬礼上也不例外。”
“中国事个相称庞杂的市场。”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如斯表现。
在WES 2010上,黑莓对中国的看重水平显然已经到达了战略级,甚至首次在大会中专门设置了名为“China Day”的日程。“我们黑莓有一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久远打算。”Jim Ballsillie 意味深长地说,“一方面,我们从大企业着手,主打政府和企业的高端路线;但我们也会器重长尾和消费级市场,拓展黑莓的终端销售和品牌形象。”
然而,这一情形好像正在转变。
黑莓在从企业到个人的拓展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念与节奏,这在WES 2010第二天的大会上表现得酣畅淋漓。这一天,RIM OS 6正式宣布,它支持多点触摸,在UI长进一步改进,并全面强化了社交才能。
这也使得黑莓并未在之后“音乐手机”或“超薄手机”概念大行其道时,取舍看似投用户所好的跟风。即便iPhone以产业设计开始席卷全球,黑莓也一再有所保存。
而黑莓正在顺着这种趋势,从“企业级”开始逐渐转变。“黑莓近年的快捷增加,一个重要起因是本身定位从邮件到社交的‘信息互动进级’。”黑莓公司结合CEO Jim Ballsillie在接收《商业价值》杂志专访时说,“咱们运用云盘算,将黑莓融会进各种基本设施之中,并通过端到真个直接信息推送,将90%用户最须要的信息服务向它的终端凑集。”
惠普先容了它的网络移动打印方案,黑莓手机只要要简略的三个步骤,即可找到网络中布局在全球任何处所的惠普打印机,将所需文档打印出来。思科强调在同一通信技巧中对黑莓的支撑,装载了其为黑莓研发的软件系统,用户即使在飞机上,也能经过黑莓随时与人进行基于WiFi的通话。IBM更为夸大,不仅公司内部为员工配置了3.2万部黑莓手机,还在全球的150个客户里部署出去23万部黑莓手机,IBM为它们供给完全托管的黑莓服务。
这种风格带给黑莓四类重要的财产:一大量完全实用黑莓使用习惯的用户;一个定位清晰、让人印象深入的品牌;与惠普、IBM、甲骨文等公司越来越深入的企业级合作、最顶级的企业资源;以及让后来者难以复制的企业无线应用市场。
信息互动计划解决商
无论是黑莓加速的成长数据,仍是人们应用黑莓的行动,无疑都在证实一件事,那就是在很多国度,这个QWERTY键盘酷似莓状雀斑的手机终端,早已超越了“企业级”的利用范畴。
黑莓的用户与销量正在无可争议地快速回升,这也给了黑莓公司联合CEO Mike Lazaridis更大的信念。“我为我们明年将要达到的目的而激昂,”他在WES第一天的大会上向着台下数千名听众大声说,“相信我,黑莓在未几的未来将会达到1亿用户!”
市场定位的差异,表示在黑莓身上堪称极致。从一开始,你就很难以为这是一种“性感”的手机。从服务器到终端,黑莓强调的是快与稳固,还将这种雀跃的作风融入到终端设计与UI浮现之中。它兴许在花费级市场无法带给一般用户购置的激动和愿望,但却在工作中成为了家庭与办公室都必需存在的重要组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还未遍及之时,黑莓几乎成为企业移动商务的独一抉择。
在那个成长时代,黑莓最初的“超级应用”邮件推送,成为了它以企业级市场为重心,开疆拓土的基本点。这是一个与诺基亚、三星或苹果iPhone都完全不同的拓展门路。
显然,听众们是信任的――Lazaridis话音刚落,人们就纷纭拿起本人的黑莓手机,将这句话发向了Facebook跟Twitter。坐在《贸易价值》记者旁边、来自韩国SK电讯的Tim,甚至还在之后又顺手处置了4封电子邮件。
这种趋势已经有相称多的数据支持。在全部美国的移动用户中,黑莓在MSN、Facebook和Twitter中分辨占比11%、22%和23%。
中国困难
Jim Ballsillie显然已经将目光投注到了更遥远的地方。在信息激增的时期,服务器和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个信息中转的节点,而黑莓的路线则是以服务器作为这些节点的核心,辅助每个用户节点进行信息的倏地流转。一开始它只是邮件服务器与邮件使用者的关联,但当初,服务器将不仅包含企业的各项应用,还有Facebook、Twitter,甚至Foursquare这些新兴的网站。而用户获取各种信息的比例固然有所变更,但方法不变――选择、推送、输入。
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话语权的壮大,使得它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气,来提供相似黑莓的解决方案,并赚取与之对应的利润,比方中国移动的邮箱服务。”在这种局势下,它们一方面需要黑莓来强化自己的能力以及在企业级市场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却在实际中,对黑莓的拓展支持并不太多。
与国外不同,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并未有过太剧烈的竞争。运营商的格式及竞争的非急切性,导致了它们对黑莓能带来的竞争力一直持谨严乐观的立场。
以上这些,仍难说明黑莓在北美对用户所存在的强大黏性来自何处,以及它为何能连续快速成长。尤其是面临iPhone与谷歌的挑战,在诺基亚和微软市场份额不断沦陷的背景下,黑莓的上风似乎并未被撼动。
货色方的审美差别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实在的例子:有企业想要安排挪动商务体系,可是当CIO拿着两款黑莓手机走进CEO的办公室后,得到的回答是,“太丢脸了,不要用这个”。传统的黑莓手机,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既不难看,更不断尚。再加上许多企业一个项目标上马胜利与否,可能取决于CEO或其余高管个人化的好恶,种种因素变成了黑莓拓展的一道道门槛。
跟着3G到来,运营商掠夺3G蛋糕的战役在一直加剧,对终端和移动应用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需要。黑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开始再次发力。2010年5月17日,黑莓迎来了它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运营商合作伙伴――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为黑莓手机提出了定制化的3G套餐,而黑莓的BES、BIS移动业务也放在了推介的重点地位。
而黑莓在经由了多少年的探索之后,也开端逐步懂得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一个踊跃的信号是,在新的配合中,黑莓废弃了始终主打的QWERTY键盘手机,而是用一款全触摸屏的9530手机拉开了在中国重装上阵的帷幕。
依据Gartner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考察,2009年,塞班和Windows Mobile的份额分离同比降落了5.5%和3.1%,iPhone OS和Android则分别上升了6.2%、3.4%。RIM系统的份额上升3.3%,达到约20%。
黑莓的奇特气质
很少有一家手机厂商能有这样具备活气的合作伙伴系统。在WES 2010上,惠普、IBM、甲骨文、思科交相登场,展现着它们与黑莓的最新合作结果。
事实上,你也越来越难以将黑莓框在某一个定义下面。
音乐响起,在灯光颜色的敏捷改变中,RIM OS 6的操作界面在慎重与活跃之间疾速切换。当有观众冲动得站起来时,你无奈猜忌,一种完整有别于其他智能手机的、更加商务的LifeStyle正在被树立。
或许,谜底在黑莓的合作伙伴那里可见一斑。
9年前,美国“9?11”事件暴发,当议员们无法集合在一起处理事务时,美国政府给每一位议员发了一台黑莓手机,以便利他们能移动办公,在凌乱时“持续自己的业务”。这一事件第一次在大众心中强化了对黑莓的印象――保险、稳定、快捷。
当iPhone和Android在智能手机消费级市场攻城略地时,黑莓与它们好像并未在一个雷同的象限里竞争。黑莓所做的,是通过更多翻新的企业级应用服务来不断牢固已有的市场,并以当前的用户厚度为基础,经由用户自身获守信息的习惯,来实现对更多领域的笼罩。当用户必须由于某些服务而选择黑莓时,他们天然会盼望在这一个终端上解决更多的问题。
来到奥兰多,能力真正感触到黑莓的强盛,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到了北美,或者才干感想到这一点。
IDC最新的讲演显示,黑莓在2010年第一季度以1060万台手机的销量,从全球排名第8位直接蹿升到前5名,超过了索尼爱破信和摩托罗拉。而来自WES的数据则表明,目前全球共有4100万名黑莓使用者,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增添了490万名,而黑莓也成为北美第一、寰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出产商。
在这种转变中,黑莓所要做的事件,就是天天问自己:“还有哪些信息是用户需要,而我们还不能推送给他的?”在这种讯问之下,黑莓增添了WiFi,以及与之相干的信息传输方式;增加了GPS,以及基于GPS的导航服务――从服务器将舆图信息直接推送至手机。在北美,黑莓的App World目前已有日均100万次的下载量。
当黑莓在全球已经开始从企业到社交演进时,中国路线确切也无法遵守之前的打法。当机遇降临时,黑莓直接挑选了在企业与消费端同时发力的策略。“黑莓并不是一家呆板的公司。”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也许在中国,首先为黑莓翻开市场之门的是社交与个人化的应用,再由此反哺企业级市场。” (本文起源:商业价值 作者:夏勇峰)
与这个问题比拟,来自于用户习惯的挑衅更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移动通讯市场与电脑市场简直同时起步,由此导致的成果是,不人对“邮箱”这一业务有深刻的黏性,短佩服务反而成为了个人乃至企业终端用户通信的主流运用。这象征着黑莓“Push Mail”这一最主要的杀手级应用,在中国难以取得深度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