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赶紧注册吧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古代主义 [复制链接]

注意:1、各网友务必提高交友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参加非天府交友网官方举办的见面交友活动,以防酒托,饭托或引发其他危险;请详细阅读《天府交友网服务条款》和《免责申明》!

Rank: 8Rank: 8

升级  2.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2:55: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后现代主义
后古代主义作风绘画
后现代解构主义摄影
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服装
后现代主义风格工业造型设计
后现代主义风格装潢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水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续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答复,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到丰盛性的呆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不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壮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门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构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暴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足展示正是借助了天然科学的建破,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层一方面依附科技树立了宏大的产业出产系统,推进着社会的疾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取得私利和殖民抢夺的工具。从而使海内的危机和抵触一直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度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均衡状态,终极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兵器灭绝的性命到达7000多万。不仅如斯,科技和战斗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窘境。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洁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门人掠夺别人的御用工具;人性和人权也遵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地位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必怀疑的目光重新审阅科技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跟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治理变成了更为庞大、周密和无情的机器体制,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花费、思惟观念完整商业化了,并且为贸易广告、民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办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慨“人也死了”!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损坏越演越烈,威逼着人们生存的做作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好处驱动大批开采自然,使良多非再生资源多少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睦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天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材”(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要挟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偏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不意思得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识题大谈其余问题,要么以为形而上知识题是无奈解开得到问题。
  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凌乱和争辩皆源自对语言的曲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可说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廓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义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离开来。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三、尼采的非感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尼采抬高意志,贬斥理性,宣传非理性主义。尼采把是否有利于“进步权利感”作为权衡真理和辨别善恶的惟一标准。
  四、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剧烈批判及其对于“存在”、“语言”的学说
  海德格尔要否定包含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理解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海德格尔就崩溃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真实                  未审、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大大启示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五、说明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
  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定中心、整体性、意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重视从主体动身而产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否认传统哲学对一元论、事物的客观性和意义确实定性的强调。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
  六、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本主义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单性、虚无性及不肯定性的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推翻客观性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供给了理论起源。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点
  1 反逻各斯[①]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坚定否认原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即当初所说的“形而上”,否认本体论,否认有世界的最终本原、本质存在,否认“基础”、“原则”等问题。认为“形而上”的东西只是一种假设;传统哲学还假设人的认识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即认为语言可以反映对象,表述或表达对象,人们也可以通过认识者对世界本质、规律的语言抒发去认识、懂得世界和事物。后现代主义认为,这是一种“元叙述”、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是必须攻破的。
 2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
  传统哲学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去追寻事物的“始基”即世界的最终基础,就是还原式寻谋事物的终极本质。后现代主义认为“始基”、“终极本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在场”,就是“逻各斯”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摧毁和解构这种思想和信心。
  3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互相接洽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绝对性。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尔的,比方,每一部著述都仅仅是一个文本,没有作者,没有中心思维,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浏览就是一种误读,因此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4 反对中央,寻找差异性和不断定性
  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非中心的存在,象征着有主从、本末、内外等二元论存在;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外、中心决议非中心;也意味着人的认识老是要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心。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理当受到批判和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便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抗衡中心和本原。
  5 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现代性、科学理性废除了奴役、压制的本源,却又设置了又一新的奴役和压抑,设置了新的“权威”、“本质”、“中央”。所以,应拒斥一切现代性的理论,解构和摧毁现代性的观念、实践以及理性。
  消解主体性
  现代性使主体失去了自主性,现代主义固然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同时,还忍耐着内外的压力而焦急、苦闷、徘徊、愁闷、孤独、无助,中流砥柱,无所适从;主体意味着主客二分,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的缺点;其实主体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杜撰,根本不存在。世界没有人和物的关系,只有物和无的关系。
  6 反对真理合乎论,强调适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事物的本质不是客观的只是人解释的成果,事物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基础,等候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应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释行为中。应坚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知识为销售而生产,在后现代社会里,知识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目的,只是为销售而生产,因而,知识只是一种商品。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及其基础主意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1931-)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拟文学和哲学教学,是当今英语哲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哲学与自然之镜》[②]和《偶尔、反讽与团结》[③]等一系列极具思想冲击力的著作的问世,确立了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因为对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真理观、最低纲要自由主义政治观、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和后哲学文化及政管理论的踊跃提倡,也使他同时成为了西方学界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重要著作包括:《哲学与自然之境》(1979)、《实用主义的成果》(1982)、《无意偶尔、反讽与团结》(1989)、《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哲学论文第一集》(1991)、《论海德格尔及其他哲学家:哲学论文第二集》(1991)、《真理与提高:哲学论文第三集》(1998)、《立国论》(1998)和《哲学与社会盼望》(2001)等。
  理查德?罗蒂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基本上是循着:1.在本体论上反对切实论、2.在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3.在心理学上反对自我论等三个维度开展的。罗蒂不同于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即不仅仅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与解构中进行重建。这种重建就表示为罗蒂以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提出了“后哲学文化”。后哲学文化包括以下内容:本日之哲学充任了各学科的法官,获得了与中世纪神学一样的至尊地位。这种哲学寻求大写的“真谛”、“善”、“理性”是一种大写的“哲学”,与神学一样,哲学也应该失去至上的地位,进入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哲学和哲学家是小写的哲学和哲学家,在这里,没有任何特殊的科学尺度可以遵守,也因此没有人宣称他们领有阐明一切的神秘,没有科学家和学者认为他们的著作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观”:启蒙活动的先知们以哲学文化观代替中世纪的神学文化观,但随着人们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日益增加的怀疑,哲学最终无法成为文化的中心。不管是哲学、科学仍是政治,都是平权的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的最后法官”,而民主先于哲学。
  罗蒂还反对真理契合论,认为真理是人们相信为真的东西,认为真理只是指所有真的陈说共有的一种性质,真理没有本质,它只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表现对事物的解释。因此,真理是咱们最好加以相信的货色。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 )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在60年代当前掀起了宏大波涛,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摇动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全部后现代思潮最主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景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学的边缘》、《态度》(1972)、《人的目的》(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构造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用结构式的、体系式的研讨。由来已久。但是,严厉意义的上的结构主义指的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崛起之后的思维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附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系统个别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自身具备什么实体性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们之间彼此关系的作用。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动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察看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资、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因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规模。基本不能回首想什么源头或来源。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言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峙的,“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外是说话的派生物(记载)”语言更能直接地表白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我浮现。言说优于写作。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同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谈话的记载情势,说话是文字、书写的弥补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循着对语言中心主义的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场与不在场。
  德里达不顾一切地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极端,即虚无主义和疑惑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流放
  法国当代有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少年时代阅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据。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戮,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的条件“但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讲演》(1979),《公平》(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刻论战,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实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效的叙事。”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由于它轻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局部”,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划定及假设提出疑难,“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临时性,本身包含着一种超出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激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答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说:“假如哲学家们辅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威望的处所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广泛实用的巨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存在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华,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明的关联为根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办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常识的正当性和知识分子的位置的考核,以此来实现他“去核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流放元话语的目标。他宣布:元话语已经过期,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好汉圣贤、救命解放、伟大成功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混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信任伟大“推动者”、巨大“主题”,人们只应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常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理性涌现偏差的起因并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防备系统。须要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状态系统,解脱思想压抑,进行自在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主张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证明一个品种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交往和配合的结构,理性的运动必定要依靠理性”。
  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失掉共鸣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他的“新理性”就是一个人们通过来往、交换并对妨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详细的共识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与失误
后现代主义的公道性
  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哲学不是现成的论断,而是对现成的反思。批判性是哲学的基天性格。而后现主义偏偏是高举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面大旗,对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于本人的一切都进行了无情而残暴的批判、解构。如本体论、二元论、现代化、科技、理性等。
  后现代主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哲学是时期精力的精髓,因而必需面对现实,紧跟时代,唯如此才干从事实中汲取营养;哲学的批判精神也请求哲学直面现实、直面生涯。而后现代主义正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风行的现代主义的观点进行关注和反思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批评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反对无所不包的近现代世界观。形而上学一方面保持僵逝世的的“二分”或“二元”,另一方面又因双方的不相容而走向极其――要么全盘确定,要么全盘否认。而恰是这一思维方式才使西方社会对现代化、现代性跟迷信的作用等问题的懂得呈现偏差。
  后现代主义看重被现代性所疏忽的一切,重视现代性之后和之外的一切。例如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而对于被现代性所看重的一切如准则、整体性、确定性、权威、同一性、法则等都加以谢绝。应当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深入的理论检查,捉住了现代主义的问题,击中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关键,有利于西方哲学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鞭(biān)笞(chī),对科技理性和工业文化进行质疑和解剖, 有利于人们看清资本主义的真面目,可能促使资本主义正视自己的弊病。对正在从前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拥有启发和警示作用,防止重出错误。
后现代主义的失误
  一猜忌主义、虚无化。
  形而上学强调同一性、整体性,然而却扼杀了统一和整体内部的差异性,使同一和整体变成了僵死的、关闭的、毫无活力的“城堡”。但是,形而上学的毛病不在于它否认同一性、整体性、事物的本质、基本及“二分”,而在于它把这一切相对化、僵死化、关闭化了。改正这一过错,只要在封锁的“城堡”上凿出一个窗口就能够了,可是,后现代主义却彻彻底底地捣毁了这一“城堡”,使这一城堡变成了一堆碎片和一个瓦砾场,以碎片、差别和多样性取代了形而上学的实质、基础和“二分”,以解构一切、摧毁一切的态势以及“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这样,后现代主义在使被形而上学僵死化、凝固化的世界从新动荡起来的同时,又震碎了、虚无化了这个世界。人们在面对这个虚无的、瓦砾般的世界时变得莫衷一是,简直也成为了一种虚无。后现代主义用绝对的否定的立场看待形而上学的绝对的肯定的态度,实在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二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
  随着科技理性的高视阔步,为人们带来了充分的物质财产,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的自主性的完全损失。所以,后现代主义要求反对理性,消解主体。但这显然不是科技理性的错误,而是运用科技理性的社会运作方式的错误。如同原子能本身没有错误,错误的是运用原子能制作了原枪弹一样。
  事实上,理性也不可能被消解。其情理在于:其一,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其二,人们依然只能依赖主体,用理性去纠正理性的偏差、恢复人的主体性。人们应该做的事件是,恢复人的本性,使理性健康的施展作用。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的把脉是正确的,只是开错了药方。
  三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阅读就是一种误读。要摧毁一切标准,奉行“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语)的主张。这必然会走向相对主义。
  四局限于知识范畴内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把现代性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归咎于现代性观念或西方几千年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于是乎,后现代主义就针对传统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近乎“猖狂”的批判和解构,在尼采打倒上帝、福柯推倒“作者”和“人”之后,推倒了一切。以知识生活涵盖整个社会生活,或者说仅仅从知识状况出发思考当代社会,所以,后现代主义只是表征着对当代社会的一种知识态度罢了。不能从根本上为当代社会治疗创伤。
  五一种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解构了真理、价值、本原、在场等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却又保存、借用了传统哲学的另一些概念;一方面消解或解构传统哲学的“基础”、“逻各斯”、“整体性”、“本质”以及“二元论”,颠覆了等级、结构、权威,赋予意义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却又把非基础、非本质、边沿、碎片化、反理性等推重为新的“神圣”,赋予了“意义的不确定性”、非中心等以确定性和权威,建构自己的“后现代”。所以,后现代主义只是以和传统哲学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代替了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成了一种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防止被恶意盗用,在论坛中不得留下手机、QQ、邮箱等联系方式,否则将被屏蔽!,若有需要,请发送站内消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赶紧注册吧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时尚 娱乐 成都婚庆公司 网站制作天府星空
Copyright © 2010-2011 天府交友(Www.Tflove.Com)版权所有